樊登讀書會溫哥華分會 ?每日書友筆記 (版權歸每一位具名書友)
2017年01月26日“每日閱讀分享,分享了才是自己的” 接龍:
1、Parick《聯盟》:兩大謊言,老板我會好好干,不走;年輕人,好好干,我不會虧待你。解決相互的信任,像大學一樣,來就是四年,到時就走。領英提問,你準備來公司幾年?這幾年后你想成為什么?幫助員工梳理目標,快到期時拿這個備忘錄去問,你要離開嗎?不離開就再定一個目標,離開的話就給你推薦或給你投資。寶潔二十多萬全員工群,商學院。
2、Joanne,《我想飛進天空》:這本書是一個有嚴重自閉癥的孩子寫的。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綁著沉重的啞鈴來到我們身邊,需要我們更多的愛和理解。而我們往往帶著偏見和誤解,一次次的傷害這些孩子。我想把這本書買回來,好好的去體會這個來自“星星的孩子”的心里話。
3、Bessie 《正見》:佛不是個人名,而是指心的一種狀態,具足“成就者”和“覺醒者”,也就是禪宗常說 “明心見性”、“自性即佛”。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從習氣、想象和貪著中覺醒。如同佛陀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陀宣說的四法印,其中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惡。它們是根據智慧而來的實際真理。相信和認可四法印,就是佛教徒所謂的“正見”。具體來說:1.諸行無常是指世上一切萬物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元素組合而成,都是相互依存,處在變化當中的;2.諸漏皆苦是只痛苦的根源在于情緒,一切情緒都是執著于自我的偏見;3.諸法無我是指所有無明的根源都是執著于自我,無明就是不了解事實,或對事實了解不正確,或認識的不完整;我們追求成功,唯一的理由是我們在享受著無明的喜樂,也只不過是不斷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而已;4. 涅槃寂靜是指,涅槃是寂靜,即:一種喜樂的境界,因為沒有迷惑、沒有無明、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就是大樂。
4、Lisha,《爆款》:長尾理論已翻篇,而所謂爆款策略就是打造超級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集中資源沖刺頭部才更容易獲得市場回報。放棄爆款意味著放棄潛力市場、頂尖人才、營銷支持。未來的生意就是超級IP,要么投資爆款、有策略地營銷,要么傾力孵化、創造爆款。
5、傾聽 ?《權力》:看名字,對這本書就不感興趣。最初的反感過去后,看到大家寫的短短的讀書筆記,就不妨聽一聽吧。也許是聽多了“君子喻于以小人喻于利”之類的說教,對于權利和掌權者都有一定的偏見。書中提到的對權利的誤解會妨礙我們從那些不喜歡或不尊重的人和事中學習的能力。我也這樣,有時不容易將人和事分開。
6、Mercy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情緒」這個字眼感覺上好像是一個負面的詞語,因為最常聽到"我的情緒不好",多過於"我的情緒很好"。其實只要我們抓住了處理情緒的重點,我們的情緒可以不再被其他人控制。在這裡有一個ABC法則,A代表的一個事件情況,C代表了我們的感受和行為,中間還有一個最重要的B:對A的思考和判斷。他是一個過濾器,若是用上了3類的病態過濾,結果就會一敗塗地,還好有第四種選擇就是:~更好的選擇~。使用四個步驟:反思、認真查驗、思考如何反擊對抗自己的非理性、有沒有更好的選擇。就能建立使用"最好選擇"的習慣。
7、水晶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事業成功,是對自我的事業具有強烈的滿足感,是每天早上一醒來,想到自己的工作,就感到很幸福的狀態。而達到這個狀態,有兩個前提,一,能精準定位自己的目標工作,二,有能力把目標工作做得出色,這正是戰略這一概念所包含的兩重含義。
8、Grace 《讓孩子遠離焦慮》:讀完才發現其實整本書有80%的部分都是在教育為人父母者如何做到首先自己不焦慮,只有這樣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培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實施焦慮管理的工具里面印象最深的是通過給焦慮起名字的辦法審視自己,幫助孩子把問題具體化。計劃把這個有趣的工具在小琥珀身上應用起來觀察效果。
9,ELLA, 《放棄的藝術》:本書好多術語,我也是聽了好多遍才消化的,書中寫了為什么人們總是不愿意輕易放棄,包括各種假裝式放棄,威脅式放棄形式等,因為總覺得目標馬上接近等因素,把人們引導到正確放棄不是過這個觀點上,術語叫目標脫離。接著從四個步驟分析如果成功目標脫離,如果培養評估放棄的能力,還分析了各種人格。術語很多啊。讓我們知道該放棄時就放棄,堅持不一定都是對的。放棄也是另外一個成功。
10,Sarah, 《離經叛道》,聽一半,抓住的要點是:一個人只有在一個領域上安全,才會在另外一個領域創新,所以兼職創業成功可能性高于孤注一擲。最好的企業家不是追族高風險!創意和數量掛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熟能生巧,還有就是完成好過于完美。
樊·溫物語 | 2017.01.26
If I read as many books as most men do, I would be as dull-witted as they are.
—— Thomas Hobbes
“如果我閱讀得和別人一樣多,我就知道得和別人一樣少。”
——霍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