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餅如嚼月
北宋時,宮廷和民間流傳著一種節令食品,當時稱為“小餅”。蘇軾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留別廉守
編萑以苴豬,瑾涂以涂之。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懸知合浦人,長誦東坡詩。
好在真一酒,為我醉宗資。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句很像描述我們現在說的月餅,首先它的形狀是圓的,其次它以酥和糖為餡。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還沒有“月餅”的稱呼,一千年后的我看詩的現在,因為有了“月餅”這個稱呼,覺得這個句子分外別致和親切。
“小餅如嚼月”,取其中一個“餅”字,一個“月”字,恰好是“月餅”二字拆開。“小餅如嚼月”這句,簡單來看就是說小餅的形狀是圓的。但是古詩詞中的漢字,往往有著比字面意思更為豐富的意蘊。詩中沒有直接說餅圓,而是用了一個比喻,“嚼月”,就是說吃的這個餅是像中秋夜的月亮一樣圓的餅。中秋的月很圓,所以這句也可以說是暗含節氣在句子中的。但是僅僅只有這層的話,這個句子也很普通。“嚼月”這兩個字多么有情趣,月平時給人的感覺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這句中,月給人一種小巧玲瓏的感覺,不僅可以把玩,更是可以放入嘴中咀嚼。月和人的關系是多么親密啊。而且,中國素來有“天狗食日”的傳說,“食日”“嚼月”,對比起來看,簡直是天造一對,地設一雙,你也大可以想象這句帶著一種神話般浪漫雄奇的色彩。
這種拆字的方式,很容易聯想到杜甫的名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是故鄉明”這句是名句,一般人都知道這句,首先是因為它簡單,誰都看得懂,第二是因為這句實在很符合流落異地他鄉的游子的心聲。因為這句太有名,讓我一度以為“露從今夜白”只是陪襯。但是顯然不是這樣。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五個,在每年秋天9月7日~9日。天氣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秋天的露水,可以說叫秋露,由于在五行中,秋屬金,金是白色,大概古人覺得白露更清新有情趣,所以用白露來代替秋露。“露從今夜白”,就是暗含白露這個節氣,詩人把白露二字拆開來入詩。露水是透明的,本來是沒有顏色的,但這里用白來形容,便有一種孤清冷寂之氣。白常常讓我們聯想到寒冷,比如秋霜冬雪,顯然,這里用白也可以暗示白露這個節氣天氣涼的特點。進一層講,詩人感受到羈旅途中的寒冷,更是懷念故鄉,所以因為有了“露從今夜白”這上句,“月是故鄉明”這樣的感慨更有分量。
試想想,把“白”換成“秋”,“露從今夜秋”,這句子無論從形象上還是抒發感情上都會大打折扣。雖然“白”這個字來源于秋,但是它有了自己的特殊語境,可以獨立存在了。秋風也叫“金風”,大概也是由于秋在五行中屬金。但是秋風和金風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秋風是蕭瑟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秋雨愁煞人”。而金風給人的感覺則是風調閑雅,氣象華貴的,“金風玉露一相逢”,“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金風”之所以給我這種風調閑雅,氣象華貴的感覺大概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金這種材質這種顏色的東西給人一種華麗的感覺,二呢,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田野一片金黃,這個字帶了一種暖一種喜悅在里面。
常常感嘆,中國的漢字真是博大精深。就看那詩中的字,不僅僅有音、形、義,往字的后面一拉,還可以帶出一大片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