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曾相識
便開始表白
五月的鮮花正逐水徘徊
01
雖然早早看過了電影,但卻是一直等到把書看完才動筆寫下這篇小記,談不上什么影評書評,只是看過聽過別人的故事后的一些碎碎念。
電影和文字各有其表達情感的優勢與不足,我們看原著小說時,腦海中自有我們根據作者描述出來而形成的畫面感,導演也是一樣,電影就是小說在導演心中所想象的畫面。電影能夠直面的體現出情節與故事的整體。而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整個環境的描述,卻只是體現在畫面或者旁白中,需要觀眾去感覺去悟。
小說能夠很輕松的描述出任何心理活動卻每個讀者而言,都會受限于讀者自己的想象,所以就有了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也就有了為什么很多人吐槽電影不如小說來的細膩豐富,而小說不如電影來的直觀精彩。
這僅僅是從表現形式上來比較。無論什么手法,只要能表達出作者的心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讓我們感同身受,那么這就是一個好作品,至少我認為是。
每個人都一樣,在說起別人的故事時總是輕松歡快,幾十年的經歷就匆匆帶過。卻不曾想,一部電影,亦或是一本書,也許就是那個人的一生。
02
我是90年代的人,雖然沒有經歷過80年代,但對于愛情,這個永恒的被人們所向往的情感,在每個年代大抵是大同小異的,否則我們也無法從別的年代的愛情故事找到認同與歸屬了。
每個年代的愛情都有其自身的屬性,但大部分都是受其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所決定,80年代的愛情有一種讓人胸悶的壓抑。命運總會在我們自認為一眼看穿的時候,來一次大拐彎,把原本認命的生活攪得支離破碎。
作為曾經班上唯一考上大學的關雨波卻被分配到了一個小山村做干事,這無疑是讓人郁郁寡歡的,可當他背著吉他,拎著行李走下巴士的時候,他又是否會想到,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并不會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呢。
當他鬼使神差進入供銷社,頹廢的眼神與轉身而視的麗雯撞見時,他是否會想到那以后的日子不一定有當時意想的那么美好呢。
無論是命運還是愛情,基本很難逃脫所處的時代的影響,時代的烙印就好像揉面團一樣把人們的命運、愛情、家庭、生活打碎,然后攪拌揉捏成那個時代的產物,烙印深刻到一眼就能看出年代感。麗雯父母間的愛情就是那個時代背景的犧牲品。
兩個人的遇見似乎符合了童話故事的所有標配,曾經相戀的兩個人在某個地方突然遇見,我心里你從未離開過,你依舊是在掛念著我,這個遇見似乎是上天注定我們要在一起的。
然而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注定了的話,那活著又是為了什么,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趨向圓滿的意識,才會希望看到圓滿的結局吧。可現實往往是來打臉的,最終兩個人在糾結和克制中擦肩而過了,似乎發生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
03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關雨波出獄后兩人再次相遇時的纏綿,也不是最后得知麗雯逝去時雨中的哭泣,而是那段欲說還休,欲拒還迎的山中歲月。
山中無年,時光緩慢得像是迷霧,飄忽著就是一段歲月。那種各自心中有千百句話要對彼此說,最后并沒有說出口的百轉千回,那種明明隨手就能牽過卻緊張到手指關節發白,最終默然的悵然若失,那種彼此都心知肚明,誰都不愿捅破那張窗戶紙的一聲輕嘆。
水過三秋,有些話,就像夢一樣,說破了,只剩一地碎片,沒意思了。其實整個片子里都很為男主揪心,每到表露心跡的時候,總會被女主不露痕跡地岔開,每到心灰意冷時,又被她的主動撩撥地心癢癢。
全篇男主是屬于懦弱感性的,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驕傲的神情里卻依稀藏著對感情的自卑,而女主則是堅強理性的,看似無情卻是用情至深。
當男主想要放棄前程與女主廝守在這片山谷的時候,毅然用行動表現出了心中的大愛,勸阻了男主的任性,而壓抑了自己的愛情。
直到再一次的遇見,所有的壓抑都化成了那晚的瘋狂,那時的時代背景正是改革開放時萬千弄潮兒奮勇拼搏的時候,也是思想欲望打開的時候,所以有了那晚的激情,給了男主從身體到靈魂的一個寬慰與歸宿,就像家一樣。
然而在年輕時,回家只是為了去更遠的遠方,女主知道她心中的男人應該是怎樣的,她就像春天里點水的蜻蜓,輕輕一點就轉身飛走,留下一池的漣漪遲遲無法平靜,再見時,已是人鬼殊途,無處話凄涼。
04
很難去評價那時的愛情,有人說愛情不需要顧忌,愛了就在一起,不愛就分開。但在你說出這個話的時候就表明你是一個無情的人,或者說并沒有經歷過愛情。
愛情終究是兩個人的事,愛了就在一起很容易,但說不愛就不愛了怎么可能,除非都被生活磨滅了兩人間的感情,其他怎么可能是同時不再愛了呢?愛情就像是毒品,一旦愛上,怎會輕易解毒。愛情它不會告訴你它是什么,卻會讓你知道什么是愛情。
那一夜,我難以自持,卻并不敢真正去冒昧地強求,我在她的投入和對抗里,恍惚若有所悟,但也只能絕望地放棄。我們的努力和各自的堅持,被永遠固定在一九八零年代初的時光里。這也許就是那個年代的愛情,內斂而深沉,雖不張揚,但卻深入骨髓,刻骨銘心。
希望你也能遇上
那個深刻的人
如清晨拂過的涼風
如午間照耀的暖陽
如深夜耳邊的晚安
乖啦,早點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