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個真正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會超過一所學校。作為一名普通老師,應該永葆生命中的那份光亮,哪怕是淺淺螢火,也能在照亮自己的同時溫暖一方夜空。
帶完一輪高三后,我被調到了內高班,教一群民族學生。漢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雖然在初中他們就已經接受漢語的訓練,但是與本地學生相比,特別是作文方面,他們的表達能力遠遠落后。
雖然不知道自己還會在教師這個崗位呆多久,但是既然還沒離開,我就有責任讓他們變得更好。在日常教學中,我加入了課前三分鐘和主題日記寫作環節,從實踐和考試成績來看,的確有很好的效果。但是這兩種方法因為沒有確定的主題,在講評時也缺乏環節設計,顯得粗放,不成體系,類似于現在頗造詬病的碎片化閱讀。
期中之后,決定給主題日記先定主題,以名家名篇挖空填寫語段的方式,讓學生尋找文字的內在關聯,思辨分析,并補充內容。
課前三分鐘的分享,也限定為讀后感的分享,要求學生兩周閱讀一本名著。因為時間有限,我也有義務把名篇名著嚼碎了喂給學生,將自己的讀后感精簡成語錄的方式分享在黑板上(一周閱讀一本書)
新疆學生文言文基礎特別薄弱,我每周六讓學生讀網上高手寫的文言文版的現實文章,并進行討論,一舉兩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