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相遇
都是三生石上的舊夢前緣
久別重逢,都是前世慈悲種下的善果
一一出自白落梅的《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世間美好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深以為然。
初識濟南,是在中學課本里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還有《趵突泉》,那個寒冷的冬天,在山的臂彎里,“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安靜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城;還有純潔,活潑,又鮮活,永遠不停冒水的泉,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融化在我的心底里……
當時,我就在遐想:這世界上怎么還有這么美好的地方,能夠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里不冷,還有冒著熱氣兒,長著綠綠的水草的泉池,冒著泡泡的泉眼,不停地冒,冒,冒……
再識大明湖是看瓊瑤的電視劇《還珠格格》里,那是乾隆皇帝邂逅夏雨荷的地方,充滿了神秘、溫情、浪漫和青春的氣息。
自此,濟南融進了我最美的夢境。心向往之,默默對自己說:“有機會一定要去濟南看看。”
今年中秋節第二天,這個愿望終于得以實現。一路駕車四個多小時后,濟南由遠及近,呈現在了我的視野里。它從夢中、書面上的印象一躍而起,變得鮮活而生動。
展現在我眼前的濟南,第一眼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大概跟國慶長假有關,這個古老的城市,以博大的心胸包容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她溫和而又淡定。所不同的是,濟南的樓不擁擠,樓層很高,錯落有致。顯得秀氣又苗條。全城很少見到交警,雖然車如流水,卻秩序井然。
赫然見城南千佛山,巍峨的觀音菩薩塑像,還有笑呵呵的彌勒佛金燦燦地穩坐山中。這座千佛山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于濟南城東南,海拔285米。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周朝以前成歷山,相傳,古代禹、舜曾于山下開荒種田,因此又稱為禹登山,舜耕山,并且有非常傳神生動的禹舜雕塑。
那令人向往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呢?
仔細地觀察,卻原來大明湖、趵突泉都悄然藏在現代化的城中。輕輕撩起它的面紗,湖光,清泉,垂柳,曲徑……呼啦啦,一下子涌現在我的面前:風和日麗,游人如織,歡聲笑語,目不暇接。比起老舍先生筆下所描寫的,和電視劇里演出的,泉城濟南更鮮活、生動,更加有聲有色。
在百度搜索了一下: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我倒覺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對久負盛名的濟南最恰當的描述。
“家家泉水,戶戶垂柳”是泉成最美麗的別名。
濟南歷史悠長,人才輩出。屬今濟南市籍的歷史名人主要有:中國傳統醫學的杰出代表、戰國時代神醫"扁鵲",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戰國思想家鄒衍,口授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于世的漢代學者伏生,請纓出使南越、為祖國統一事業做出貢獻的漢代外交家終軍,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義軍領袖杜伏威,唐朝開國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中國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的唐人義凈(俗名張文明),中華詞壇"婉約派""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宋代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金元散曲家張養浩、杜仁杰,宋、遼、金三部正史的總裁官張起巖,明代文壇前后"七子"邊貢、李攀龍,明《寶劍記》等劇的作者、戲曲家李開先,明萬歷年間文學為一時之冠的內閣大學士于慎行,清經學家張爾岐,清《四庫全書》的主要編纂人、藏書家周永年,古文獻學家、清《玉函山房輯佚書》的纂輯人馬國翰,近代民族實業家、"祥"字號商業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等……可謂人杰地靈。
終于見到了我夢中的大明湖。它沒有辜負我的魂牽夢縈,楚楚動人,而又落落大方。湖水純凈清澈,波光粼粼;岸邊的垂柳濃密繁茂,仿佛淑女柔順的長發輕拂,雖然已是中秋時節,岸邊的荷葉依然郁郁蔥蔥,荷叢中點綴著蓮蓬,清香幽幽。湖中的水倒映著岸邊的柳,水中的天,浮動變幻的云。嘩啦啦,那是游船打碎了鏡子似的湖面,船下幻化成滿湖的波光瀲滟,般上蕩漾著歡快的笑語聲。
夕陽西下,為天空,為湖面,為垂柳抹上一些淡淡的金黃,大明湖更添一絲嫵媚,如少女臉頰畔那抹羞紅。
天色漸晚,游人已歸,一輪浩月冉冉東升。“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這輪中秋的圓月,伴著我夢中的大明湖,相約前世,重逢今生。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請征得本人授權,并標注作者及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