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雅禮中學校長王旭分享自己從教20多年的感悟。他說 :孩子之間沒有差距,只有差異。讓喜歡射箭的孩子射箭,讓喜歡下棋的孩子下棋。尊重差異,相信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天賦、潛能和夢想,也才能鼓舞每一個孩子的希望。學校一邊連著萬家燈火,一邊連著民族和未來,讓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家庭充滿希望,讓我們國家和民族充滿希望,這就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特別喜歡王校長的這段話,分享給大家。
本周我們精讀的部分是《奶蜜鹽》第269頁,勇于面對教育孩子的失敗。教育孩子,就像是煮餃子一樣,熟了,問題才會浮上來。我的孩子今年21歲,在上大三。在她高考結束,上了大學,我們和她都放松以后,我就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教育失敗的地方。
比如,我的孩子不會做飯,家務能力一般。表現在假期里,回來以后衣服亂放,書桌上東西雜亂,不愛進廚房。即便是要主動做飯或洗鍋,也看起來笨手笨腳。就是傳說中的,大學生假期回來,過不了三天,就會讓媽媽很崩潰。好在我心里很清楚,孩子一直在我們身邊長大,她長成這樣,那也是我們把她養成這樣了。你怪她有什么用,得從自身找問題。
孩子做家務的能力要從小培養,由其是他感興趣的時候。只要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家長不要嫌麻煩,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要讓他自己學著做。就像他一歲左右,學著站起來,摸索著邁開步伐。他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和陪伴。在還夠不著洗碗池時,他就想幫媽媽洗碗。可以站在凳子上,袖子卷起來,讓他學著媽媽的樣子玩。或許會弄得到處是水,或許洗不干凈,這沒關系,重要的是,孩子參與了。他知道了,吃完飯要洗碗,洗碗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洗碗是有一定方法的,否則洗不干凈,還有可能把碗打碎。這對我們成年人來說,是很自然和平常的事。但對孩子來說,充滿好奇,而且很有成就感。如果我們嫌麻煩,沒有讓孩子有這樣的體驗和經歷,像我的孩子,21歲了,但做起家務來,就笨手笨腳的樣子。
還比如,我的孩子不愛運動,很能宅在家里,這讓我很是著急。但她已經21歲了,怪只怪小時候,我們沒有讓她養成運動的習慣。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爸爸媽媽什么樣子,孩子就什么樣子。身邊的小伙伴什么樣子,她就什么樣子。
有了這樣一份覺察,再看孩子并未長成我期望的樣子,我就不會有情緒產生,也不會看孩子不順眼,而是從自身找問題。關于做家務,首先就是做好示范,在她從學校回來之前,我會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適當做一些改變,讓她回來有新鮮的感覺。其次是創造適當時間讓她獨處,鼓勵她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美食。
關于運動,首先也是做好榜樣,我自己先要動起來,而且享受其中。這個假期,在家里也置辦了幾樣簡單的運動器材。飯后,我和她爸爸先動起來。天氣剛轉暖,他爸爸上班也不開車,開始騎自行車。有一天,和孩子打電話時,她說她去樓下打水,跳了500下繩,這在家里是沒做過的。我就覺得,其實孩子也在默默的努力。
張文質老師說:有時候我們總是會一廂情愿地希望孩子達到某一個目標,但孩子不見得現在就有能力達到這個目標,也不見得他會認同父母的這個目標。當我們的期許跟孩子的能力、孩子自身的期許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聽孩子的。有時候你知道孩子犯了錯誤,很想糾正他,但如果此時孩子已經大一些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可能還像3歲的孩子一樣對你言聽計從,此時你的說服教育就可能是無效的。這種挫折感,其實也是父母必須接受的,這也是為人父母者應具有的勇氣與擔當。也就是說,不管發生什么事,我們首先還是需要去接納,哪怕那是我們不愿意接納的。
很多人羨慕我,孩子學習好,考上了雙一流的大學。但作為一名生命化教育的踐行者,我深深感覺到,學習成績好實在不能算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標準。孩子不擅長做家務,不愛去運動,不能說是教育多大的失敗,但也是需要我深刻反思,并努力去彌補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文·馬歇爾說:“當我們種下的花沒有我們預期的長得那么好時,我們不應該怪花,而是從自己的種植等方面尋找原因。”如果孩子的成長和原本的預想不同,這可能跟孩子無關,問題根源在于父母。
我很羨慕咱們群里,有那么多蜜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讀到了張文質老師的書籍《奶蜜鹽》《父母改變,孩子改變》等。孩子或許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會偷偷模仿大人。當父母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孩子自然會追隨光而來。
讓我們一起努力,做足夠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