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藝苗老師介紹《哥德堡變奏曲》的時候提到,如果對變奏曲這一形式感興趣的話,可以聽一聽莫扎特的《小星星變奏曲》,就大概能基本把握變奏曲這一形式了。
于是饒有興致地去“拆解”了莫扎特和他的這首《小星星變奏曲》。
Mozart: 12 Variations on Ah, Vous Dirai-Je, Maman,? K. 265 Twinkle,
莫扎特:在上帝的硬盤中直接拷貝
? 之前聽說過過嚴老師的一個比方:古典音樂這些作曲家,巴赫是大班長、莫扎特是學習委員、貝多芬是體育委員。
作為學習委員的莫扎特,四歲開始作曲,七歲就寫了第一部協奏曲,十一歲第一部交響曲,十二歲第一部歌劇,而作為體育委員的貝多芬,二十九歲才寫出一部像樣的音樂作品。莫扎特是這樣說自己的:我每次作曲的時候,其實并沒有一個非常詳細的思考過程,我要做的只是在譜面上把這個音樂抄下來而已。在他腦子里就直接聽到了這個曲子,所以他第一個音就已經把所有樂器全部都寫好,用垂直作曲的方式去作曲,這是一個罕見的天賦。
已有規則里的神童
? 莫扎特無疑是個天才兒童,但其實莫扎特作為一個神童,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悲哀的。這種悲哀不只是說他從5歲就開始被爸爸帶著到處演出,變成一個表演的機器而沒有辦法有正常的生活;從音樂本身來看,莫扎特是一個滿分學生,一開始就很完美,到最后也很完美,一直被用“神童”鼓勵和稱贊著,所以他就一直在擅長的音樂中去做音樂,一而再再而三地強化他這部分的能力,對于那個時代大家所認同的音樂形式運用得非常嫻熟,但你也不能期待莫扎特寫出很驚人、很有突破性的作品。
可以這么說,學習委員管學習,可是他不管別人的學習,他只負責自己的學習,對于全班的平均分基本是沒有什么幫助的。
《小星星變奏曲》
盡管莫扎特對于音樂形式的進步沒有產生太大的貢獻,但作為一個優秀的經營者,他可以在現有的框架之內把規律發揮到極致、發揮到頂點,所以聽莫扎特的變奏曲非常的過癮。聽他的音樂我們也不得不感嘆,在別人手里可能要花很大的力氣去練習去思考的,莫扎特可以就這樣寫出來……
變奏曲
變奏曲是一種帶有游戲性質的曲式,基本上是“我來變,哈哈你看我多厲害”和“主旋律跑不掉,啊啊放著我來找”的雙向互動:一是作曲家帶點炫耀性地翻著花兒地變,二是觀眾在各種變得不成形的段落里找最開始的主題。
主題旋律:0:00-0:53
《小星星》,雖然簡單,但也要左手右手兩個聲部才組成一個完整的主題旋律。
第一變奏:0:53-01:23(左手主題旋律基本延續)
低音:保持原左手旋律沒有什么大的變動
高音:將原單音的主旋律變為圍繞主題的16分音符的快速音群
活潑跳躍
第二變奏:01:23-01:54(右手主題旋律基本延續)
低音:將第一變奏中右手高音的16分快速音群換到左手低音
高音:將原單音的主旋律變為多一點聲部的和聲,其實不仔細聽基本和原主旋律一樣一樣的。
第三變奏:01:54-02:29(左手主題旋律基本延續)
低音:加了一點聲部變為和聲的左手,不仔細基本聽不出變動
高音:改變節奏,將16分音符變為三連音
第四變奏:02:29-03:01(右手主題旋律基本延續)
低音:把上一變奏右手的三連音轉換到左手
高音:主題旋律明顯,單音加了一點聲部變為和聲。
第五變奏:03:01-03:41
前四個變奏都是交替改變左右手的平衡這一變奏則改變節奏上的平衡,像喝醉酒一樣,打破穩定的節奏,讓原來熟悉的每個一樣長的音稍稍動搖一點,讓它往一個方向偏斜過去,搖過來搖過去,搖過來搖過去……
最喜歡的一個變奏之一!
第六變奏:03:41-04:16
(1、2句)
低音:快速的波浪音群
高音:延續上一變奏的“搖擺”主旋律
整體有一種像是點狀的旋律的聲音鋪在波浪狀的低音上面這樣子的效果,好喜歡~
(3、4句)
把1、2句的效果顛倒過來,快速的波浪音群到高音,低音用很沉的聲音保留主題元素,與前兩句形成對照
(5、6句)
回到1、2句高音點出主旋律,低音滾波浪的方式~
這整個的一段很華麗麗,算一個小高潮了,準備進入后半段的變奏。
第七變奏:04:16-04:45
低音:原左手旋律基本延續
高音:增加音階及很對細小、高音、響亮的部分,讓曲子加進了激烈的成分,斷續向前的音也帶有了一點往下聽還有什么不一樣的期待感
第八變奏:04:45-05:20
第一次做出大幅度的戲劇化的改變。將C大調的音階轉為C小調,自然產生了一種比較幽微甚至是悲傷的感覺,宗教音樂的純潔天使難以逃避的宿命感。
另外,原來的變奏里基本上都是左右手是一個主音一個伴奏的關系,在這個變奏里主音消解了,高音的音段先出現,低音緊隨其后,是一種影子一般跟隨呼應的關系,同巴赫的賦格曲有一點像。
第九變奏:05:20-05:48
我們已經跑得很遠了,快要找不到主旋律了,所以莫扎特又把大家拉回了最像小星星的一個變奏里。
第十變奏:05:48-06:16
充滿了高度暗示性的一段,剛剛你以為我要回歸主旋律然后結束了么?太天真……
高聲部節奏帶有斷續性,漸次增加降低的音強,用不確定性引領往前,帶來一種期待感,你個調皮鬼又在玩什么花招
第十一變奏:06:16-08:07
突然變為一個慢板,基礎仍然是小星星,把節奏變慢,一個音上又加了好幾個音。整體感覺是一種很優雅的抒情,和第八變奏相對憂傷的小調抒情形成呼應,同時也起到一個在最終變奏前徐緩樂章的作用(常用技法)
最終變奏:08:07-09:30
所有變奏中最長的一個變奏吧,高潮迭起,金色大廳輝煌萬分的感覺,面臨謝幕時那種興奮慷慨澎湃的心情呼之欲出。
私以為前六個變奏主要是在原主題旋律基礎上,純音樂“建筑”式的結構改變
后六個變奏則有很多戲劇化的處理,改變調性啊大幅度改變行進的速度啊這樣,有了很多情感的內容。
聽這首《小星星變奏曲》的感受就是
一開始專屬于童年回憶的小星星
然后1-4好吧你在玩花招,5、6就是越來越好玩,7以為這位神童應該夠了,稍微激烈一下下就結束了吧,8就突然小憂傷了,宗教畫面開始出現,小星星那種兒童的純潔感宿命感緊緊抓住耳朵,快要沉溺進小漩渦里無法自拔的時候,9原主題旋律的歡快又冒出來,再次心滿意足等待結束,10出人意料再來一波引領漸強,頗吊人……11再次慢板舒緩,12高潮收尾,一氣呵成。
恩,如同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