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這么多年,我終于發現了那些讓我喜歡的人的特質,他們總是生機勃勃的,有自己喜歡的事情,不過多的干涉別人的生活,懂得人際交往的邊界,不四處炫耀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言辭溫和,與人為善,適度的野心。容得下生命的不完美,也經得起世事的顛簸,將人生的一切都根植于生活?!?br>
今天有個朋友跟我聊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分享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探討。
01
朋友小A有個關系還不錯的同事,叫阿文。阿文經常有些事情會找小A幫忙,有時候借點小錢,有時候幫忙做個文檔,有時候解決一些專業上的難題,等等等,總之阿文有什么事情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小A。
最近的頻率越來越高,小A也有點疲于應付,有時候不太想幫她做了,但是好像不答應她,小A又比較內疚,同時也覺得她好像確實應付不來,很可憐。
小A自己也很累,現在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說你知道有個心理游戲叫做卡普曼三角形嗎?
先上圖吧。
02
卡普曼Karpman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發現人際關系中經常會玩一個三角形游戲,包括迫害者、拯救者與受害者這三個角色,而每一個人都在這三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換位置。
如果迫害者過分地壓迫和攻擊、指責,受害者過于接受來自迫害者的壓迫、攻擊和指責,拯救者過于熱心地幫助被害者的時候,心理游戲便開始。
比如在小A的例子。最開始阿文確實有困難的時候,這個困難的迫害者可能是一個人(比如上司),也可能是一件事(比如經常加班),總之她變成了受害者,這時候她找到了小A。小A正好跟她平常關系也可以,順便幫她解決了這個問題,雙方都很高興。
小A覺得她的問題是自己幫忙解決的,自己在阿文心中是比較有價值或者有能力的??雌饋砗孟裥是在幫她,是個拯救者,實際上小A自己也獲得了一些東西。而阿文肯定很感激:「你終于來救我了!還是有人會幫助我的!」
就這樣她們都對彼此很滿意,度過了甜蜜的一段時期,下次,她再有問題,繼續找小A,小A依然幫助她,過程和結果也感覺都不錯。
慢慢地,次數增加,阿文就會一有什么困難的事情馬上去找小A,她覺得小A一定會能幫助她,而小A自己也覺得,前面都是我在幫她,怎么可以這次不幫她呢?但是小A確實自己也有很多事情,于是心里就會嘀咕:「為什么還讓我幫忙啊,我又不是你媽……」
所以一邊有些許的抱怨,一邊還在幫她;再慢慢地,抱怨加大,心中的情緒越來越多,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并跟其他人抱怨同事:「真的好累啊,她怎么什么事情都來問我?」或者甚至找其他的同事一起分擔,那小A這時候就變成了迫害者,其他的同事就變成了拯救者。
等到有一天,小A不想幫忙了,甚至以吵架收場,阿文很憤怒,開始抱怨或者攻擊小A,阿文反而變成了迫害者,小A又變成了受害者。
就這樣,小A和阿文在這三個角色里跑來跑去,不間斷地玩著這個心理游戲。最后雙方都很挫敗和沮喪,關系破裂。
03
所以,我跟小A說,最初的幾次互動表面上你是在幫她,但背后其實是你自己的需要,后來你委屈自己去一再幫忙,想再維持好的關系,實際上當你第一次開始抱怨的時候,關系就已經開始破裂了。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那怎么跳出這個游戲呢?
其實只要游戲中的當事人,任何一方,從角色中脫離出來,游戲便會終止。
對于拯救者,不要把別人看得太低下,更不要認為「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負的責任。同時,當你察覺到你內心開始有不滿和怨恨時,主動拒絕。也許你會擔心你們的關系不復存在,但是如果一份關系充滿犧牲、內疚和怨恨,還不如不要。
對于受害者,潛意識是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不夠好。會經常從拯救者那邊尋求幫助,甚至有時候會向迫害者貶低自己。如果能早一點意識到這些問題,也同樣能終止游戲。受害者能察覺拯救者的不便,同時不要給自己設限,不要貼上「我不行」的標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事情,擔負起自己該擔負的責任。
對于迫害者,潛意識是「我那么努力,你卻在拖我后腿」,所以經常會貶低他人,甚至希望控制對方,達到自己的想法。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逃避,同時也不能承擔屬于自己的那部分責任。
事實上,就是「責任」兩個字。
之所以我們會陷入這三個角色的混亂中,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自己的邊界,也不清楚別人的邊界,隨便干預。更不明白自己內心的需要,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
一份高品質的人際關系需要我們更好地觀察自己是否陷入這個心理游戲中,同時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明確彼此的界限。
PS:真正讓你煩悶苦惱的從來都不是愛情、不是事業、更不是人際關系。那些只是表面原因,你費盡心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到頭來該郁悶還是郁悶。真正的煩心事只有三件:沒吃好,沒睡好、貧窮。你想開心?很簡單:吃點東西睡覺,明天努力掙錢!
何以解憂,唯有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