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這泉也未必已冷去 那峰又如何能飛來
上回說到姐弟三人乘坐快客到了杭州。到達之后,他們先招呼一輛的士到西湖,然后乘公交七路車到靈隱寺。
對于文雍和馨雅而言,這是一次獨特的心靈之旅,那種體驗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靈隱寺背靠北高峰,面向飛來峰,深綠的密林和幽澈的清泉,黃墻黛瓦,朱紅大柱和暗紅門窗,有飛檐突兀而出,有石階依勢而上,所有的色彩互相襯托,遮遮掩掩,欲隱卻現。
在晨鐘暮鼓清燈黃卷熏染的這一方世界里,佛菩薩從神秘高遠深邃廣大處來到人間,而我們則帶著凡塵俗世的斑斕色彩和虔誠祈愿來到了廟堂。或洗心聆聽,或皈依默念,亦或是懺悔傾訴,在心領神會中,佛菩薩透過煙火看到了人心,而我們頂禮膜拜得到了暗示指點。
但所有的一切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靈隱寺連接著佛國凈土和浩浩人間,初見它時似乎已在三界之外,再看它時又好像還在紅塵之中。
他們一行三人去得很順利,剛過八點就到了。那天天氣很好,陽光明媚,林間光影閃爍,天上流云飛霞。
下車后,姐弟三個邊走邊聊,稍有一些興奮,馨雅挽著文雍的胳膊,巧笑輕言難得的一對紅塵俗世的親密愛人。
他們最先看到就是那面寫有“咫尺西天”的照壁。大姐念出那四個字,馨雅問她:“大姐,‘咫’是啥意思?”
大姐笑笑:“具體的不清楚,大概有很短的意思吧。問你家里的大秀才,他說不定曉得。”
文雍接過話題說:“對的,‘咫’是我國周代用來計算長度的單位,約八寸,咫尺是距離很近的意思,意思是說從這里只要往前再邁一步就是佛國世界靈隱寺了。”
“哦,原來這樣啊。”馨雅很開心滿意。他們繼續往前走。雖只是個尋常的日子,但來燒香拜佛祈福還愿的人依然很多,當然還有象他們這樣的還不是信徒的參觀者。或只身單影或結伴而行,分不清誰是旅行者誰是信仰的人,大家魚貫而行在林蔭道上,説東道西卻沒有高聲喧嘩,空曠間彰顯著莊嚴肅穆,安靜里流露出吉瑞祥和。
走著走著,就看見前面不遠處的理公塔,大姐指著塔問文雍:“秀才,這塔是啥來歷?”
馨雅望望文雍,擔心他不知道就掃興了,一臉的疑問,輕聲問道:“哥,你知道嗎?”
文雍興致勃勃說:“我大概知道些,這是理公塔。是為靈隱寺開山祖師慧理和尚建立的。據說慧理圓寂后,他的遺骨就存放在塔下,這座塔是明代萬歷十八年重建的,塔為實心,七層六面。你們看,那第一層為塔基,二層刻塔名,三層刻金剛經,四層以上為佛像。它的古樸滄桑印記了那個印度僧人不遠千山萬水來到這里弘揚佛法的艱辛。
你們看塔旁這兩尊石刻,它們出自元代,左邊這尊大腹便便,面帶微笑的就是西藏喇嘛教中的財神。全稱寶藏神大夜叉王,他身上披掛著用鮮花串成的瓔珞,戴著金銀珠寶串成的項圈,臂釧,腳鐲,全身珠光寶氣。右手執一個大包珠,左手握著口吐串串珠寶的銀鼠,右腳還踩著一只大海螺,據說他掌管天下無盡財寶。據佛經上講,只要按照上面樣式繪制或者雕刻出寶藏神大夜叉王,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右下方這尊為金剛手菩薩像,金剛手就是夜叉神,按喇嘛教密宗形象應該是十分兇惡的,你們看這位金剛手卻頭戴寶冠,手拿金剛杵,身圍飛舞飄帶,一臉孩童的天真稚氣。完全就是唐宋傳統風格與密宗結合到一處了,不過,它倒是件有趣的藝術品。”
看文雍指指點點,聽他娓娓道來,大姐和馨雅都有些佩服,馨雅當即就稱贊:“哥,你這都知道,去應聘導游都沒問題。”
文雍也有些自鳴得意了:“從小做夢都想著能來杭州,一直都在尋它的傳說和逸聞趣事,這回大姐來了,我又沒少下功夫,腦子里的東西多著呢,這才是哪里嘛,冰山一角,精彩的還在后面呢。”
馨雅看著大姐說:“大姐,你看,這么個驕傲的人,是不是你當年把他給寵壞了?”
大姐看他們現在如此和睦恩愛,心情很好,于是就開他們的玩笑:“桂丫,你這叫什么說法,俗話說:虛懷皆因平常心,嬌縱全賴枕邊人,這都是你自己的功勞。”
馨雅頓時覺得羞澀不已,臉上白里透著紅暈,一副女兒扭捏態:“大姐,哪里有啊,他一直都是這樣的,不要笑話我了。”
大姐笑笑又湊在馨雅的耳邊悄悄地說:“看你把我弟都迷成了個癡兒樣子,還說自己不妖精。”
馨雅的臉色更紅了,內心歡喜卻又故作嬌嗔:“姐啊,丫不跟你說了。”
文雍沒有聽清楚大姐對馨雅說的話,湊過來好奇地問:“姐,說什么呢?”
大姐斜了他一眼說:“去,姑娘說話,沒你聽的。走,咱們到前面那個亭子里坐坐,你再給我們給說道說道。”
文雍笑笑轉身就往前去。按照古時候的說法,文雍應該算是一個才思敏捷的書生,只見他搖頭晃腦走在前面,隨口就是一溜子歪詩:“靈鷲飛來綠茵翠,姊妹踏青弟作陪,阿姐咬耳一私語,紅臉丫頭羞若醉。哈,哈。”
大姐指著前面的文雍對馨雅說道:“看你教的那個傻秀才,牙都酸掉了。”
說來馨雅還真有點像個漂亮的丫頭,如攙扶長者一般挽著大姐的胳膊往亭子里去,嘴里還在說:“我沒覺得有多酸,挺好的呀。”
大姐又羨慕又愛惜地說:“你們倆啊,就是一對傻人,喜歡了,酸也成了好味道,真是羨慕你們。”
來到這座黛瓦丹柱的亭子里他們憑欄而坐,文雍拿出暖水壺給大姐倒杯熱茶,大姐喝一口就問:“這壑雷亭有啥說法?”
文雍又開始了象導游一樣介紹起來:“姐、丫,是這樣的,相傳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第十世孫擔任臨安知府時修建此亭。取名來自蘇東坡的詩句‘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它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的典故,但旁邊的那座冷泉亭故事就多了。它原為唐代杭州刺史元萸所建,最初是建于冷泉溪流中,后被山洪沖毀,明萬歷年間又在岸上重建。
白居易曾說,‘東南山水唯杭州為最,杭州尤以靈隱為佳,而靈隱又以冷泉亭為首’。一千多年來,冷泉亭以山樹為蓋,巖石為屏,一直是人們最愛駐足徜祥的地方。
本來,亭內原有一塊冷泉亭匾額,唐代白居易先書‘冷泉’二字,兩百多年后蘇軾又補書一個‘亭’字,白、蘇的書法風格不同,朝代不同而其墨能同處一匾,堪稱古今一絕。遺憾的是這塊亭匾早在明朝時就已不在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額為郭華若將軍所書。
冷泉亭上以前有許多對聯,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曾在亭上題聯‘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這幅對聯就字面來看,言詞平談,但它卻妙含哲理,極為有趣。引得晚清著名樸學大師俞樾一家有趣對聯。俞樾的答聯是‘泉自有時冷起,峰從無處飛來’,他的老伴的答聯是‘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次女俞秀蓀的答聯是‘泉自禹時冷起,峰從項處飛來’,暗用了大禹治水和項羽力拔兮山氣蓋世的典故。姐、丫,你們也來試對一個嗎?”
旁邊一起休息的游客,有些也饒有興趣地聽文雍說典故,面露欣賞之色。大姐覺得對不出來:“哪里有那么好的才情,丫頭你來試試。”
馨雅接著說:“大姐你莫要將我的軍,都叫他們對完了,哪里還能對得出,不過,我倒覺得,這泉也未必已冷去,那峰又如何能飛來?”
文雍見馨雅答得聰明機智,便夸她說:“大姐,你看咱丫不愧是會計出身,永遠都是實實在在,從不說虛話。走吧,我們進寺里去。”
說完,姐弟三人一臉笑意,便起身向寺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