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雅》(原創長篇連載31)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三十一章 貌若玫瑰盛開 心若空谷幽蘭

剛從亭子出來,沒走幾步,文雍見大姐的鞋帶散開了,連忙叫住,自然而然地蹲下身去為大姐系上,馨雅和大姐相視一笑,那神色似乎在說,瞧這么個細心體貼的男子。寫在她們臉上的表情是十分的溫暖和幸福。溫暖的是大姐,幸福的是馨雅。

作為杭州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大千年古剎靈隱寺。它確實隱得極其有趣。一般寺廟講究山門開闊以炫耀法門的氣勢。而氣勢宏偉的靈隱寺卻深隱在這群山密林之中,到了寺廟前也尋不出靈隱寺這個寺名。

他們來到天王殿前。只見大殿重檐下懸掛的兩塊橫匾,一塊“靈鷲飛來”是由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書法家黃元秀所提,而另一塊“云林禪寺”的匾則是清康熙皇帝的親筆所書,據說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但三百多年來,人們并沒有認同這個寺名,大家還是叫它靈隱寺。可見有些事兒,它看似柔弱不堪,卻又是堅韌無比,無論是何等的排場和喧鬧它都無動于衷,依然故我。

一千六百年間,天災人禍讓它不斷在重建與毀滅中輪回,重要的毀建就有十四次之多,最近的一次毀壞發生在日本侵華戰爭時期,大部分建筑都化為灰燼,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靈隱寺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修復。現在靈隱寺的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藏經樓,華嚴殿等五重大殿,兩旁有東西禪寺,羅漢碑寺,方丈院和五百羅漢堂等建筑。可謂還靈鷲之壯觀,復名山之盛景。

看到天王殿上有威震三州的匾額。馨雅不懂,覺得好生奇怪,她悄聲問文雍:“哥,不是常說威震四方嗎?這里為何只威震三州?”

文雍也壓低嗓門告訴她:“古代神話認為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方有四州,即東勝神州,南贍部州,西牛賀州,北具蘆州。相傳北方是凈土,因此韋陀只需威震東,西,南三洲就行了。”

馨雅眨眨眼睛像是明白了:“哦,原來這樣啊。”他們在大殿里慢慢地走,仔細而虔誠地瞻仰這佛國凈土的神靈,偶爾也互相小聲交談幾句。

大殿中供奉的是皆大歡喜佛:彌勒。它與釋迦牟尼佛和燃燈古佛,代表著佛國世界的未來、現在和過往。

只見他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地接受香客的第一柱香,同時也向人們傳授著一種人生智慧,心胸寬廣,萬事能容,知足常樂,健康長壽。

大殿兩側分列著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手持青鋒寶劍的是守護南方的增長天王,手彈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寶傘的是守護北方的多聞天王,手纏金龍的西方廣目天王,這四位威武凜然的天王就是佛法的守護神,當然也是人間一切美好愿望守護神。

彌勒的背面是手持降魔杵的韋陀菩薩,他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居三十二神將之首,據說釋迦牟尼的舍利曾被魔王搶走,是韋陀不畏艱險奮力追回。因此在佛寺中,韋陀大多面朝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像。意為保護佛祖,驅逐邪魔,威震三洲。

這尊韋陀像是南宋初期用整塊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是靈隱寺中現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

從天王殿出來,他們朝第二重大殿走去,文雍牽著馨雅的手,邊走邊問:“桂丫,知道里面供奉的都有哪些神嗎?”

馨雅笑笑,搖一下頭看看大姐,誠實地回答說:“我只曉得彌勒佛,大姐你知道幾個?”

大姐想一下說道:“我也不全知道,那分列兩邊的是四大金剛,彌勒佛背后那位我不知道。文雍你說看。”

文雍面對著她們接著往下說:“那是韋陀菩薩,據說漢化后的韋陀菩薩在國內的寺廟里手拿降魔杵的姿勢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合十橫杵于腕上。另一種是一手握杵立地。

降魔杵的拿法不同,含義也不同。如果韋陀是雙手合捧杵的,表示這是接待寺,僧侶們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陀握杵立地的則表示此地為非接待寺,從靈隱寺韋陀的姿勢來看,這里是非接待寺。看樣子象唐僧師徒那樣的行腳僧到這里討個水喝呀化個齋飯呀投個宿呀是不行的,不知用觀音菩薩贈給他的那件寶貝袈裟換行不行。”

馨雅見文雍后面的話里有些調侃的味道,心中害怕,連忙提醒文雍,她有些惶恐地說道:“哥,佛門里的事兒,我們可不能說錯了,這里仙佛齊聚,人家說三尺之內就有神靈,你說的可能都給他們聽去了,你沒亂說吧。”

馨雅那雙會說話的漂亮眼睛眨了幾下,看看大姐又瞧瞧文雍,一副又認真又擔心的模樣,讓文雍感受到來自她內心的那一份溫情和關愛,為她柔媚的眼神而心靈動搖。

不知老天如何造就了她,讓這么個成熟的女人卻有著一顆無垢的赤子之心,既聰慧精明又稚氣天真,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而又心存敬畏,在她心里有愛也有神靈,所以她的美麗是由內而外的,貌若玫瑰盛開,心如空谷幽蘭,周圍的人會因為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而露出笑臉心情愉悅。

文雍認真地對她說:“大姐桂丫,哪里敢亂說啊,你們放心好啦,我只有恭敬之心。”說說話很快他們就到了大雄寶殿。

文雍從一些書本資料上了解到,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在其格局上與其它寺廟有所不同。

大雄的意思是一切大無畏的勇士,是古印度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所以信徒們就把供奉佛祖的大殿叫做大雄寶殿。眼前的這座大雄寶殿在清宣統二年重建,是一座單層重檐三疊式的歇山頂建筑,高33.6米,比北京天安門城樓低0.1米。

坐在大殿正中蓮花石座上的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相傳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兒子,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于公元前6至5世紀。29歲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痛苦,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茹苦修行。35歲時,在菩提迦葉的菩提樹下成道。創立了讓眾生脫離苦海的佛教。被佛門弟子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為釋家族的圣人、智者。

據記載這尊佛像是由24塊香樟木雕刻而成,高19.6米,加上須彌座石基,總高24.8米。全身貼金,共用了86兩黃金,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

佛祖頭部微微前傾,兩眼凝視,坐在蓮花臺上。佛螺狀的頭發為天藍色,象征與天齊平。額眉間有個白點是佛祖三十三像之一:白毫相光,表示吉祥如意。頭部后面的鏡子稱為摩尼鏡,象征智慧和光明。佛頂上有一把撐開雨傘似的蓋稱作天蓋,全用珠寶裝飾而成,又稱寶蓋。

在殿內東西兩壁的二十尊立像。名叫二十諸天,他們本是古印度神話中罰惡護善的二十位天神。佛教采用其說,作為護持佛法的神,東側這尊手牽小孩的女神稱鬼子母神,聽其名稱似非善類。的確,這個鬼子母原是個專吃小孩的惡神,梵文音譯訶梨帝母。后得釋迦牟尼感召而皈依佛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惡神轉化為專門保護兒童的善神。二十諸天進入中國后已被漢化,他們的穿戴很多都是模仿我國古代王朝的文武百官。

殿后排列有十二尊跌坐的神像,是佛祖的十二個大弟子,民間稱為十二圓覺,意為像佛一樣圓滿的覺悟者,據說現在的佛經就是他們根據釋迦牟尼在世時講經說法和自己的見解整理而成。大雄寶殿有十二圓覺這樣的布局在全國寺院中是非常罕見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