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走就走的旅行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靈魂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有一年沒有離開北京出去旅行了,感覺是時候該出去放放風。于是跟R妹計劃清明節(jié)去北京周邊玩?zhèn)€兩天,考慮到精力有限,最終選擇報一個去山西大同的旅游團,坐大巴只要5個小時。
之所以去大同,主要是因為我倆之前都沒有去過山西省,總歸是想看看;而大同又離北京最近,有云崗石窟、懸空寺這樣的千年古跡,算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很喜歡坐著大巴聽著音樂欣賞沿途的景色,看著窗外的山巒起伏、云舒云卷,心中說不出的暢快。逃離了都市的快節(jié)奏,身體和思維都慢了下來,視野和心胸也寬廣了一些。
云崗石窟
1500多年的榮辱興衰
時光的刀片
割下了
無法撫平的殘酷和傷痕。
但佛祖
依然拈花而笑
神情一面湖水。
旅行第一站到了云岡石窟,這座恢弘無比的石窟寶庫。清明的第一天,刺目的陽光透過碧藍的天空映照在千年的佛像和古跡,仿佛歷史也只是在那剎那的片刻稍做了停留。
景區(qū)入口的廣場,人并沒有想象的多,增添了幾分寧靜。
石窟前的廣場像是一個浮在水中的巨龜,彎曲的拱橋是龜的腦袋,四周的角樓是龜的四足,雖然是后來修建的建筑,卻也氣勢非凡,扼守在石窟的正前方。
廣場前的佛塔據說是完全仿照石窟里的石塔修建的,講述著釋迦摩尼成佛的故事,我們參觀的時候正值正午,陽光直射在佛塔上,仿若圣光普照。
石窟的入口旁刻著一塊石碑,為景明四年比丘尼曇媚所鑿,所用的就是當時風行的“魏碑”字體,石壁的內容大體是贊美佛像,我在此整理了一下:
夫含靈鏡覺,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應物,利潤當時,澤潭機季??谎?,慶鐘播末,思戀靈福,同擬狀金石,冀瞻容者加抵受,想像者增忻稀。生生資津,十方齊慶。頌日,靈慮巍凝,悟嚴鑒覺。寂絕照周,蠢趣澄獨。隨像擬儀,瞻資豁握。生生邀益,十方同沐。
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曇媚造。
石窟的外壁,經過千年的風吹日曬,許多佛像都已經風化不得蹤跡,不知道千年前的景象會是如何。
為了保護石窟內的佛像,從古至今無數工匠窮盡心思,這座十米多高的閣樓是后來明代修建的,目的就是為了遮擋裸露在外的石洞,起到了遮風擋雨的作用。
進入石窟內,不見陽光的佛像是不讓拍照的,懷著虔誠瞻仰的心態(tài),每一洞石窟內我都收起了相機,靜靜地感受這古代文明的精粹。越是往后游覽,越是贊嘆古人奪人天工之巧匠,佛像綿延一公里,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亙,石雕林立,蔚為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yǎng)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記錄了當年云岡石窟的壯景:“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云岡石窟中第十六窟系著“領帶”的大佛據說最近熱播的《錦繡未央》電視劇中羅晉飾演的文成帝拓跋濬的原型。這尊佛像與其他佛像的慈祥端莊不同,十分英俊,氣宇軒昂,頗有帝王貴氣。
云岡石窟第20窟是云岡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也是大同乃至山西的旅游標志,是依照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雖是坐姿,卻分外高大。大佛全身比例適稱,造型手法簡練概括,他寬闊的身軀給人以穩(wěn)健之感,他所據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精神風貌,為這一時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
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這些多佛像,并不是一味的相似,恰恰相反,云岡石窟這5萬多尊佛像全都各不相同,據說當時為了開鑿石窟,從世界各地召集了一萬名工匠,這些工匠來自漢族,少數民族,印度等不同民族,樣貌習俗迥異。所以能看到很多以自身樣貌風俗為原型的佛像,后面的數尊大佛甚至都是以北魏的歷朝君王為原型。如此還原歷史場景的雕塑群,仿佛是一場千年的盛宴,前朝古人在你面前載歌載舞,此時此刻,人和神、佛與帝的界限不再清晰,我看到了華夏文化在演變和傳承中最璀璨的光輝。
懸空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第二天,我們早上7點便啟程趕往恒山懸空寺。懸空寺坐落在北岳恒山的側峰之中,但其名氣之大,卻是已經蓋過了恒山本身,來到大同,恒山可以不去,懸空寺不可不看。
懸空寺由于懸浮峭壁之中,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最吃力的是橫梁,全靠幾十根木柱橫插山壁支撐著。立著的木柱據說是后來怕游客顧慮所加,其實幾乎不承受重量。
據說當年李白游歷到此,見到建在崖壁上的懸空寺,驚愕萬分,詩興大發(fā),但左思右想,一時又找不到更好的詩句來形容懸空寺,于是揮筆寫下了“壯觀”二字,寫罷意猶未盡,感覺難抒胸臆,于是又在“壯”字上重重加了一個“點”畫,意為懸空寺比壯觀還要多一點。
懸空寺懸浮于半空之中,承載力自然有限,所有的游客都得排隊分批次上去游覽。懸空寺之所以歷經千年而保存得如此完好,除上述原因外,也歸功于它奇特的建造。游人只能魚貫緩行于狹窄廊道和懸梯,不會造成擁擠現象,這就大大減輕了游人對廊道和懸梯的壓力。
站在寺中俯瞰地面,這時排隊的人已經占滿了整個通道,許多游客需要等上三兩個小時,才能到寺中短暫地走上一周。
懸空寺內自然供奉著佛像,出于尊敬,我依舊沒有拍照。令人驚異的是,懸空寺還是我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寺內供奉著“釋”、“道”、“儒”三種不同的塑像,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民族共融,天下大同的崇高境界。
這個屹立在河道中央的石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最后一個字左看右看都不認識?;厝ブ笪以诰W上查閱了一下才知道是“岸”。2003年7月渾源縣對流經懸空寺腳下的渾河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河道清理,在河道清理施工中挖掘出一座可觀的元代摩崖石刻。這座摩崖石刻高約3米、寬約2米,上面書寫著“云邊覺岸”四個大字,左下方賦有落款,作者正是工部尚書孫公亮,**這是元代的摩崖石刻,距現在有八九百年歷史了。 **
山谷之中,瀑布自山頂湖水傾瀉而下,懸掛在懸空寺一旁,蔚為壯觀。山地還有許多寒冰積雪,尚未消融。
據說出于對古跡文物的保護,懸空寺再過些年可能就不對外開放了。我很慶幸能親眼體會古人的神工巧匠,但愿這座千年古剎能始終安好。
應縣木塔
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趕往應縣木塔的時候,已經快到正午了,由于馬上就要返程,對于應縣木塔的游覽十分倉促,甚至都來不及多拍幾張照片。但是這絲毫不妨礙我對這座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的木塔的敬仰之情。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釋迦塔塔高67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始建1056年,距今也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釋迦塔的結構十分奇特,如此高大的木塔,中間居然沒有立柱支撐,它全靠斗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不用釘不用鉚,以50多種斗拱的墊托接聯砌建而成。據說當年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應縣住了7天,把木塔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非常精細地測量了各層的平面,測量了五十多種不同的斗拱,畫出了木塔的斷面圖,繪制了樓梯、欄桿、隔扇的圖樣,用儀器測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剎。應縣木塔就這樣進入了一個建筑史學家的視野中,確立了它在中國建筑史中極其重要的地位。
最后安利下木塔外的“小大姐涼粉”,真的非常好吃,特地買了一盒帶走。
大同古城
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歷史在它身上留下了無數難以磨滅的印記,卻又在如今涅槃重生。
到了大同市內就不得不說大同的古城墻了。這座城墻是明朝作為軍事防御重地修建的,墻高4米,十分厚重。據說現在的城墻是在當年梁思成測繪數據的基礎上重新修繕復建的,目前已經接近完工,整個城墻墻體全部連通,人們可以直接在城墻上面繞圈跑步。
夜晚的城墻格外的漂亮,所有的城樓墻沿全部亮起了燈光。令我驚訝的是,不需要門票便可以登上城墻,一覽大同古城的夜色。站在城墻高處,沐浴著清明月色,眺望古城街道,感受著古今的變化。
大同的美食也是十分有特色。大同的刀削面,鳳臨閣的百花燒麥,渾源縣的涼粉等等。作為一個愛吃面食的南方人,一碗正宗的刀削面足以滿足我的胃口。
說到大同的美食,就不得不提到鳳臨閣了,幾乎所有的當地旅游攻略都會提到這個地方。鳳臨閣雖然只是個餐館,卻十分與眾不同,為何與眾不同呢,人家光廁所裝修就花了300萬。簡而言之,這就是個極具奢華的高檔餐廳,據說之前還是個腐敗盛行之地,非高官富商不得出入。而習大大上臺之后,這也就成了嚴打的對象,現在平常百姓也能消費的起,只不過慕名而來的人太多,幾乎排不上號。
旅行雖然結束了,最后還想再說一點。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一聽到大同就會聯想到煤礦,大同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煤都,很難給人一種美感。而我這次旅行,最大的收獲,并非是瞻仰了諸多千年古跡,而是讓我對這座歷史名城,有了全新的認識。
從大巴車進入大同市開始,導游就不斷地跟我們重復曾經的大同市長耿彥波給大同帶來的變化,這些變化也確確實實呈現在了我們面前。天空是“大同藍”,道路干凈寬敞,古城氣勢恢宏,新城活力四射。誰能想象在08年之前這里還是空氣嚴重污染,遍地矮房破樓的景象。后來我又去網上找了許多關于耿市長治理大同的文章,爭議相當之大,對于真正完整體驗了大同變化過程的當地人來說,或許這與災難無異。雖然我不是大同人,從小就生長在風景秀美的南方小城,但是來到大同,目睹了這樣一個城市劇變的結果,也算是對大同增添了幾分獨特的感情。正如一名大同市民在網上所說:
作為一個大同人,最大的感觸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一個城市自我毀滅又自我重建,僅此一例。過程盡管痛苦,本地居民也感受過那種類似于災難后廢墟中生活的體驗,但今天,每一個大同人抬頭看天空的時候,多少也會感到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