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浮影好像一場絢爛的煙花表演,不明就里的人只看到了這場煙花秀極盡輝煌的時刻,只有收拾殘局的人才明白,層層繁花過后留下的是滿地的瘡痍與灰燼。
就好像這部借著熱鬧《嘉年華》之名卻講述心酸與現實的電影。
這部電影采取了兩個不同女孩的雙女主主線來對同一場惡性性侵事件進行描述。天真爛漫的小女生小文慘遭“惡魔”領導大叔摧殘,早熟少女小米目睹全過程卻因自身原因選擇了不公之于眾,反而進行敲詐勒索。伸冤之苦困難重重,小文渴望的正義又能否得到伸張?小米在經歷人世滄桑后,又能否醒悟,迷途知返?
作為金馬獎獲獎電影,《嘉年華》最直擊人心的是它真實反映了當今社會上存在的某些現象:
一:社會對女性的某種偏見。得知小文被性侵后,崩潰的媽媽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慰自己年幼的孩子,反而是怒氣沖沖的扇了自家孩子一巴掌,瘋了似的撕了女生所有漂亮的衣服,甚至認為是因為女孩“追求漂亮”才會招來此禍,蠻橫的把女孩拖進衛生間,剪短了女孩的長發。
二:群眾的“各掃門前雪”。事發的旅館負責人,為了“不蹚渾水”,賄賂前來執法的警官,并警告當晚值班的工作人員不許對外聲張此事,甚至將監控視頻的內容偷偷地洗掉。甚至連目擊證人小米也選擇了默不作聲。
三:妄想只手遮天的權力機構。負責案件調查的警官,為了壓住此事件,威脅幫助小文的律師,收取施暴人的賄賂,甚至聯合醫生做偽鑒定,一遍又一遍踐踏孩子的自尊,將她拖入痛苦的記憶中。
社會上類似上述新聞并不少見。其實在這里我并不是想職責我們這個社會有多么黑暗,只是我們所有人的工作還做得不夠。先從家長角度看,“性教育”這個話題,在中國談得特別隱晦,不要說孩子,甚至連家長說不定也不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人人都談“性”色變,面對“性”問題一味地逃避,那么,“性”教育又如何能夠真真正正的成為普及教育?孩子又怎么能夠真正學會保護自己呢?
其次,我們“正義”的問題伸張的還不夠。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當真正遇到問題時,誰又愿意將自己卷進麻煩的風波中?所以,影片中小米不愿意作證也是可以理解的。當今社會,已經連扶老人都已經變成了“高危”的行為,在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情況下,誰還愿意瞞著風險去幫助他人?
最后,相關司法機構如果不能真真正正做到“為人民負責”,那么整個國家的秩序就會陷入混亂。即便有短暫的繁榮,人民也只是生活在用謊言堆積出來的巨大泡沫中,一碰就碎。
在我看來,電影最大的目的是為了給觀眾直接展示某種生活狀態,讓觀眾從電影中得到啟發或者進行反思。《嘉年華》這部電影做到了。盡管影片最后的公正結局,來得太過突然,但是總給了觀眾以希望。畢竟人,還是要在這個社會上好好生活下去的,懷抱希望,才能在不斷批評與反思中摸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