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看不起你的興趣,你喜歡的東西,甚至你這個人。他們常說自己喜歡的東西有多么地了不起,問你喜歡什么也只是為了彰顯自己。這樣的人有一天也會被另一種人同樣看待。
我有時被問到喜歡看什么書啊,我一般就回答村上春樹,然后對方就噢噢噢地露出一臉奇怪的表情,你說嘲諷吧又不像,還是覺察得到一絲鄙夷一絲獨自高貴的神色。
問喜歡什么電影?我說王家衛。對方又是那種表情。
然后就給我講哪個作家的作品好,哪個導演的電影好。
我當然知道好了,他說的我都看過了。但是我還是喜歡他們啊。
高中的時候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然后就借給前面一個女生看了。
她看完還給我的時候說“里面好多那個啊”,
我說“哈?”
“就是那個啊”
“噢噢噢”......
沒錯,《挪威的森林》里有一些情色描寫,所以就被打上“小黃書”的標簽了。
這也是有些人談村上春樹只知道《挪威的森林》只知道帶著性描寫情節,然后就沒其他的了。噢還有知道他經常跑步,知道他是諾貝爾文學獎每年的熱門人選,每年諾獎進行的時候都要調侃一遍。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是因為里面的氛圍,自由的孤獨中帶著生命的逝去。然后我就去找村上的其他書來看,從《且聽風吟》到《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奇鳥行狀錄》再到《地下》......慢慢地看完了內地出版的全部長篇。
我看到了反戰看到了反暴力和極權,也看到他對東京沙林毒氣受害者的采訪和記錄。知道他喜歡爵士,年輕時開了爵士酒吧,收藏大量唱片。看到他跟小澤征爾談古典樂。
還有王家衛,我喜歡他電影里的氛圍,所以翻來覆去地把電影看了好幾遍。
這沒什么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興趣嘛。可往往不是這樣的。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喜歡的就是高雅的,其他人喜歡的就是low就俗氣。他們仿佛天生就帶著一種高貴感,自己給的。
這樣的人是什么樣的人呢?
媚俗
媚俗是米蘭昆德拉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講述的其中一個東西,這本書也被人貼上“小黃書”的標簽。
我前幾天在地鐵上看視頻,看了一集梁文道道長的節目,他就講到這本書里的東西。他說到喜歡談鄙視鏈的才是偽文青。因為有些人覺得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是偽文青,因為這本書太俗了。
但恰恰相反這樣的人才是偽文青,靠著道聽途說或者粗淺的理解力就給一本書打上俗氣標簽并且還看不起看這本書讀者,這種人才是偽文青,是媚俗。
道長說:“覺得別人比自己俗氣,總是欣賞著自己其實永遠無法企及的深刻,這才是一種媚俗。”
這樣的一種人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除了看書、看電影,還有音樂,比如聽地下音樂的瞧不起聽民謠的,聽民謠的瞧不起聽主流搖滾的,聽主流搖滾的瞧不起聽流行樂的,聽流行樂的瞧不起廣場舞大媽的小蘋果,人家大媽還瞧不起那些整體甩頭發的呢......一級鄙視一級。類似的鄙視鏈有狠多。往大了說,有不同階層的互相瞧不起。
賈樟柯說:“當我們赤裸的時候我們沒有階級區別。”
讀書、看電影、聽音樂其實都是很個人化的事情,是私人的。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喜歡的東西不一樣而已。書、電影、音樂有好壞之分,但是個人興趣可沒有,只要沒犯法,不影響別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