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緣份,有緣上吳含清老師的課,真是廣結善緣。
早早地就在課表上看到他的名字,還是充滿期待的。昨天下午,我就猜到今天上午應該會上他的課,但是前幾天就和導師約好上午要去聽開題報告。但是又不想錯過吳老師的課,所以我就翹課去其他的班聽他上課,聽了兩節課,講的很不錯,全程都是故事,更新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
今天早上上課之前,吳老師又看見我,他就做了一個決定,換了一個和昨天不一樣的課件,我當時沒有注意到,等到課間聊起來的時候,他說了說,我很感動。這是一節專門為我上的課。
教育要廣播善的種子,而不要種下惡的種子。對教師行業又有了重新的認識。為什么覺得他的課有意思?
1、他的課所宣揚的價值觀很清晰,就是他所要傳達的價值觀。比如,男人要大器,女人要善良。妥協是一種能力。全程,他都在傳達善良的力量。
2、第二個特點就是,全程都在講故事,這很容易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
3,一個人有閱歷,有思考,才會具有能分享出去的有價值內容。這使得我想到一個老師分享的一個觀點,對教師的最好培訓,不是集中起來授課,而是給教師體驗的機會。比如,我想,也許真正的某個中學體驗一天走班制,遠比坐在這里聽教授講走班制效果要好。
故事一:怎么檢測碘鹽是真是假?
1,取兩勺鹽1號和2號。2、對1號鹽加熱。3、加熱后的1號鹽與2號鹽混合。4、加入白醋。5、加土豆,觀察到土豆變藍。
故事二:一節班會課。
這節課是班會,這位老師拿著四個垃圾桶和一卷紙去上班會課。他把垃圾桶擺在講臺上,讓學生把紙投到垃圾桶里,前提條件是,不能離開自己的座位。結果發現靠近中間第三第四排的學生命中率最高,結果這個老師通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們認識到這樣一個道理,平臺和努力同等重要。好的教育都不是在灌輸,而是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感受,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道理的重要性。若是把這個道理直接告訴學生,肯定不會引起那么大的共鳴。
教育要禁止灌輸,保持爭議,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經典指的是,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被超越。
做人極度溫暖,做事極度專業。
故事三:一次調研過后,學生們在做一個實驗,把導線接在碳棒的兩端,導線上的電流表轉動了。一個學生過后感慨說,老師,原來書上說的是真的。當時聽了還挺尷尬的,也挺驚訝的。書上 的內容我是深信不移的,雖然我自己也從未去驗證過,我們傳授知識,是迫于教材的權威,我在教學中做的工作完全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完成的。但是,我覺得一個教室的功能應該遠非如此。
是的,我要對教材深入的理解,要對教材二次開發,而最重要的是思考傳授這些知識的方式方法。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生的感同身受,引發學生的思考,注重學生自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