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兩個快捷鍵Control +C(復制),Control +V(黏貼)。在人生選擇中,多少我們也會受身邊人和榜樣的影響,要成為別人的樣子。
我一直認為聽別人建議,讓自己少走彎路沒什么不好,但每一個選擇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
我們幾個朋友和家人組團自由行,早晨九點集合,可能大家都起晚了,吃完早飯,我利用最快的速度收拾下樓了。媽媽說:“你不用那么著急,剛才我看到他們幾個都剛吃完早飯下來,都沒有收拾好呢,晚幾分鐘也沒事的。”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因為其他人沒有收拾好,就是我遲到的理由呢?”因為我討厭遲到這種行為,所以不遲到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我沒有聽媽媽的建議,還是按規定時間到達了。
和媽媽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她的想法做法代表了大多數我們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她經常會說你看人家怎么樣你就怎么樣?比如等紅綠燈,紅燈時間,是一條小路,也沒有車,所有行人都開始過了,我堅持等到綠燈再過。還有打的,在后排我也堅持系安全帶,哪怕師傅說不需要。
在大環境中,人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我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堅持自己很難,需要那么點強勢,甚至是說服別人,進而影響他人的行為。
我們不一定要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哪怕我們選擇最普通的生活,那也是對自我了解、接受、思考后的選擇,而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這樣會活得特別糾結。
如果今天聽了這個人說得覺得很有道理,明天覺得那個人講得也不錯,可這兩個觀點是相互矛盾的,你是否會困惑到底應該聽誰的?
我曾收到一個讀者的留言,她大學畢業考了教師,工作挺穩定,但自己覺得沒有意思,聽了一個分享,分享的嘉賓正好就是離開了體制內才有了現在的成績,她回去后不顧家人的反對辭職了,到了社會上處處受挫,反而有點懷念當老師的日子。現在,她不知道怎么辦?
我的建議也別管什么面子了,想辦法再回去工作。
這兩年,因為創業離開各種穩定工作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人都想成為自由職業者。加上,看到很多人在這條路上取得了成功,覺得自己也可以做成這樣,什么都不考慮就辭職了,可這樣的人大多都成炮灰了。
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公務員、老師是一個很好的職業,也有很多機會,甚至在大平臺上,比自己單打獨斗的機會都多。
不要父母說考公務員穩定的時候,你內心就直接抗拒;也不要大家覺得這份工作不好,就馬上辭職。你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要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在這個基礎上,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能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羅胖曾說:“甭管聽誰忽悠你的,責任你自己負,因為,別人不會把他選擇的所有維度參數都告訴你。”
之前,我帶過一個小妹妹天一,93年的,剛大學畢業一年,工作各方面發展都不錯,工資翻了三倍多,存款近10萬了。
她大學參加了很多實踐活動,成績也是班級前幾名,但她從來沒有想過要考研究生,哪怕很多人建議她可以嘗試一下,她也拒絕了。
不僅不考研,她還不考教師、公務員,她在河北一所學校讀的,畢業就想去大城市,她大四找了一個新東方市場部的實習,實習了大概6個月,做得很出色,畢業后就可以轉正。但她一直想進入互聯網公司工作,還是放棄了這份工作,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運營。
我們看她的選擇,似乎很簡單,大學畢業,來到北京,在一家創業公司做運營。可是她走到這一步并不容易,她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知道自己一定不想要什么。有時候,一些事情,她問我的建議,并不是我給她說什么她聽什么,她會結合自己情況做分析。
在外人看來,天一可能就是做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但我知道她和很多人不一樣,她是在思考,并且根據自己的情況而行動。她知道自己不如公司那些名校畢業的管培生聰明,但她是最努力的那一個,正能量滿滿。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每天我們面對那多的觀點建議,加上身邊各種過來人的經驗,今天我們聽A說得有道理,明天聽B講得也不錯,自己左右搖擺,痛苦糾結,不知道如何做出決策?
之所以活得這樣擰巴、糾結,是缺乏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的表現,我們的命運某種程度上是由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決定的,遇到問題時,先根據自己的情況分析一下,想上三天,把思考的結果寫下來,再去問別人的建議。
我們不要過Control?C+V的人生,要過自己選擇的人生,這樣才不糾結、不擰巴,更有力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