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文】及【作業要求】
作業:(1)掌握“自我效能感”和“積極的錯覺”,并以此解釋抑郁;(2)您能讀出我涂鴉這篇文字的目的嗎?嘗試著用心理動力學予以分析,尤其是識別我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機制!
作業:對這篇的點評最能顯示水平,期待自由發揮!
一:自我效能感
⑴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 ? ? ?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感也可稱作“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 ? ? 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 ? ? ?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但他關于強化與傳統的行為主義對強化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在學習中沒有強化也能獲得有關的信息,形成新的行為。而強化能激發和維持行為的動機以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因此,他認為行為出現的概率是強化的函數這種觀點是不確切的,行為的出現不是由于隨后的強化,而是由于人認識了行為與強化之間的依賴關系后對下一步強化的期望。
? ? ? ? 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傳統的"期望"概念。傳統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結果的期望,而他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
? ? ? ? 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例如,兒童感到上課注意聽講就會獲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績,他就有可能認真聽課。
? ? ? ? 效能期望指的則是人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即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它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去進行那一活動。例如,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課可以帶來理想的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時,才會認真聽課。人們在獲得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為了行為的決定因素。
⑵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
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
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 ? ? ? 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
⑶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direct experiences)。
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自我能力等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②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即榜樣的情況與觀察者非常相似。
③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
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于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
④情緒喚醒(emotion arise)。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發現,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厭惡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但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⑤情境條件。
不同的環境提供給人們的信息是大不一樣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難以適應和控制。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就會降低。
上述幾種信息對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賴于對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人們必須對與能力有關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對成敗的作用加以權衡,人們覺察到效能的程度取決于任務的難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績的情境條件以及成敗的暫時模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這些因素作為效能信息的載體影響成績,主要是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響發生的。? ? ?
⑷講個有關自我效能感的故事:
? ? ? ? 羅杰·羅爾斯是紐約第53任州長,也是紐約州歷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州長。羅爾斯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很貧困,在這樣的環境里沒有人會認真學習。
? ? ? 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羅爾斯就讀的諾比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保羅勸說大家學習時,這里的學生都不聽,他很無奈。
? ? ? ? 后來他發現,這里的人很迷信。他改變了勸說的方式:看手相。他見到羅爾斯時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將來一定是紐約州的州長。
? ? ? ? 羅爾斯高興極了,從那天起,羅爾斯開始以一個州長的形象要求自己,也一只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最后,他真的實現了這個目標。
? ? ? ? 羅爾斯常說:“如果在我小學時,保羅先生沒有給我這樣一個信念,我根本想不到我能做到,也不可能做到。信念就是如此,它不值錢,但是它給你堅持的動力,讓你迅速升值。”
二、積極的錯覺
積極錯覺是指當自我由于消極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臨威脅時,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對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現實的樂觀等作為緩沖器,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夸大、個人控制的知覺和不現實的樂觀主義為其表現形式。
1. 積極錯覺的來源
真正提出積極錯覺(positiveillusion)這一詞語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當屬ShelleyTaylor等人。在那之前很多研究者用bias或者error來表示錯覺,后來,ShelleyTaylor等人在1988年將bias和error改為一個更寬泛的詞,即illusion。這種術語的改變是有原因的。Bias和error意味著可能是一種由失誤或其他一些暫時的忽略所導致的短期錯誤或歪曲(Funder,1987)。相反,illusion意味著是一種更一般的、更長久偏向和失誤,或者說他們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或定型(ShelleyE.Taylor&JonathonD.Brown,1988)。
Taylor等人在提出積極錯覺時并沒有確切地對它進行界定,后來,研究者們根據對Taylor等人的文章的理解提出了對積極錯覺的認識。如田錄梅等人指出積極錯覺就是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田錄梅,張向葵,2007);王瑋(2007)認為Taylor等人提出的“積極錯覺”是指當自我由于消極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臨威脅時,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對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現實的樂觀等作為緩沖器,來保護自己的自尊。這些總結有利于人們更深入地認識積極錯覺、為促進積極錯覺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積極錯覺的表現形式
雖然Taylor等人沒有確切地定義什么是積極錯覺,但他們指出了積極錯覺的三種表現形式,即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unrealisticallypositive views of the self)、夸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exaggeratedperceptions of personal control)和不現實的樂觀主義(unrealisticoptimism)。以下是對這幾種表現形式的具體介紹:
(1)不現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
傳統的觀念認為人們日常的自我知覺是理性的、有邏輯的、不帶偏見的。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種觀點受到沖擊,越來越多研究者開始意識到人們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偏見、甚至非理性。在自我概念方面,Taylor等人認為存在不真實的積極的自我概念,即大多個體認為自己要好于一般人,他們對自己的評估要好于其他人(如朋友等)對他的評價。后來很多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ShelleyE.Taylor&JonathonD.Brown,1988)。這種表現形式體現在戀愛關系中就是個體會夸大他們的關系,對伴侶的優點或積極品質存在積極的偏向、錯覺等。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
(2)夸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
很多理論學家包括社會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學習理論家和心理分析理論家都認為個人控制是構成自我概念和自尊所必需的。然而研究證明人們對個人控制的信念遠比實際的高轉引自(ShelleyE.Taylor&JonathonD.Brown,1988)。而這種夸大的個人控制的知覺在戀愛關系中也存在。有一項研究,所有被試(包括已婚夫妻和未婚情侶)需要評估對于他們的婚戀關系中將出現的積極和消極的事件有多大的控制影響力度。比如,被試要求對諸如“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和伴侶能夠解決我們關系中的任何難題”等問題進行評估。同時,他們還要求對一般關系進行評估。結果顯示,不管是已婚夫妻還是未婚情侶,他們相信他們能夠對他們婚戀關系中的事情施加更大的控制力度,比起一般關系而言。換言之,個體會高估他們控制其婚戀關系的程度(Murray,S.L.&Holmes,J.G,1997)。
(3)不現實的樂觀主義
Taylor提出的不現實的樂觀主義是指向未來的,即個體會對未來事件存在積極的錯覺。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相信現在比過去好,而未來將比現在要好很多(Brickman,P., etl,1978)。體現在愛情里就是個體會認為自己的婚戀會持續很長時間,認為未來婚戀關系比別人更好、更幸福。總的來說,戀愛中的人會把其戀愛關系預測為一個美好的未來,而他們預測一般關系時則不會出現這種積極的錯覺(Murray,S.L.&Holmes,J.G,1997)。
3.積極錯覺在婚戀關系中的作用
大量研究證明個體在評估其愛情伴侶和婚戀關系時會帶有積極的錯覺。那么,積極錯覺在婚戀關系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它會促進婚戀關系發展,還是阻礙婚戀關系發展?對于這些問題,目前仍存在爭議。Murray等人發現,個體滿意度與對伴侶知覺的理想化有關,而不是與對伴侶知覺的真實化有關。理想化的建構能預測個體更多的滿意度。總的來說,一定程度的理想化或錯覺可能成為使戀愛關系甚至婚姻關系滿意的一個關鍵的特征(Sandra L.Murray&JohnG.Holmes&DaleW.Griffin,1996)。類似地,王瑋(2007)也認為積極錯覺對發展戀愛關系既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與以上觀點相反,AaronBen-Zeév認為極度的錯覺很明顯容易毀壞整個婚戀關系。如果個體把對方的特征看作是完美的,那么這份感情就是極其脆弱的。事實上,個體也期待得到真正的理解(如自我確認)以準確預測更好的滿意度,因為親密關系的人最終會知道、了解相互的真實優點和缺點(Swann,W. B.etl,1994)。Robins等人(RichardW. Robins&JenniferS. Beer,2001)發現,短期內的積極錯覺對個體是有利的,而長期而言它需要個體付出一定代價。
“積極錯覺”導致情人眼里出西施
愛情是盲目的,這種盲目讓相愛的人看不到對方身體上的瑕疵。我們透過“玫瑰色眼鏡”看待自己所愛的人,忽視他們身上的一些瑕疵,例如彎曲的鼻子、突起的腹部或者其他不討人喜歡的特征。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消除疑慮,鑒定自己的信心和保持一種安全感,相愛的人經常精心編織一個虛構的故事,放大伴侶的優點或者將缺點減至最少。通過積極錯覺這種方式,相愛的人可能提高安全感,強化責任同時忽視其他可選性伴侶,進而讓戀情長期穩定。 ”
對伴侶的身體缺陷視而不見讓我們更容易對伴侶遭到的批評持保留態度,同時更容易拒絕辦公室的其他追求者。放大對伴侶的渴望同樣可能引起嫉妒,導致婚姻不幸福。是否結婚越久便越能忽視另一半身體上的缺陷?研究者對此表示了否定態度,因為積極錯覺可能在交往之初更為強烈,此時的雙方特別恩愛,往往將對方理想化。年輕人的積極錯覺可能更為強烈,因為他們更具有吸引力。
運用“自我效能感”和“積極錯覺”解釋抑郁:
由于我對理論知識尚不能靈活運用,“百思不得其解”,所以轉借以下論文加深理解,下文出自百度文庫:
自我效能感對抑郁影響:應付方式的中介作用
溫 嵐 黃時華 劉自強
【摘要】 目的 探究積極及消極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對抑郁情緒的作用影響。方法 對209名廣州地區的在讀大學生施測簡易應對方式問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 SES)、流調抑郁自評量表(CES-D)。結果 男女生在消極應付方式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 自我效能感高者,采用積極應付方式越多,則消極應付方式越少; 應付方式是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應付方式對抑郁情緒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同時自我效能感通過應付方式間接影響抑郁情緒。結論 消極應付方式會加重抑郁情緒,降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間接影響抑郁情緒狀況。
【關鍵詞】 應付方式;中介作用;路徑分析;抑郁情緒;自我效能感
Eff ect of General Self-ef ficacy on Depression:Coping Style's Agency Function.W en L an,H uang Shihua,L iu Ziqiang.Guang-dong U niversity of For eig n Studies N anguo Business Colleg e,Guangz hou510545,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study the effect,w hich negativ e coping style and g ener al self-efficacy o n the depression.Methods A total of209students wer e tested by simple coping sty les questio nnair e,G SES and CES-D.Resul ts T here's obvious difference of neg ative coping sty le and gener al self-efficacy between different g ender s(P<0.001). T he self-efficacy higher,the positive coping st yle be adopt ed mo re,the neg ative coping sty le be adopted less.N egative coping style can pr omote depr ession.P ositive coping sty le can defend depression. Coping style is an essential ag ency,coping style have directly effect on depression,at t he same t ime,g ener al self-efficacy has indirect ly effect on depr ession through coping sty le,then constr uct a"General Self-efficacy-Coping Style-Depr ession"Sy stem.C oncl usion Neg ative coping style can ascend depression,can descend g eneral self-efficacy; general self-efficacy has indir ectly effect o n depression.
【Key words】 Co ping sty le;A gency;Path analysis;Depr ession;General self-efficacy
抑郁癥是心境障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通常由個體不正確應付生活應激事件,導致心理狀態出現失衡造成,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緩慢、語言動作減少和遲緩的抑郁情緒,對心理健康有著嚴重影響。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在發病期較多地采用消極的應付方式,較少地采用積極的應付方式[1]。應付方式(Coping style)或稱心理應付(Psycho-logical coping),是個體擺脫精神緊張的自我心理適應或心理支持機制[2]。應付方式是在遇到問題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是外顯的行為方式。國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應付方式是心理應激影響個體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變量,它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3-4]。相對于應付方式而言,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諸方面能力的知覺或信念,是內在的
志,2004,10(4):262-263
[4]趙慧芳,李恒芬,張金釗.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成抽
樣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5,8(24):4961-4965
[5]凌蘇新.廣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教育對策[J].心理科學,
2000,25(5):491
[6]姚利民.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調查[J].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0(3):49-51
[7]吳守良.大學生社交能力的調查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
學出版社,2001:196-197
[8]汪雪蓮,許能峰.醫學生的人際關系困擾及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
衛生雜志,2005,19(4):247-249
[9]王玉.一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與研究[J].中國健康心
理學雜志,2006,14(6):630-632
[10]欒晶,徐選國,王榮,等.電影療法在高校大學生人際關系成長小
組中的應用[J].中國新醫學論壇,2009,9(6):77-79
[11]安東尼奧·明涅蓋蒂,許麗霞,楊鳳池.電影治療[J].健康心理學
雜志,1997,5(4):219-221
[12][美]Ed E.J acobs,Robert L.M asson,Riley L.Harvill,洪煒等
譯.團體咨詢的策略與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0:10
[13]張改葉.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訓練的團體輔導活動設計與實施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4):288-290
[14]崔廣成.交友小組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J].健康心理學
雜志,2003,11(2):131-133
[15]尚云,李輝,高俊.人際交往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5):369-371
[16]彭賢,姜曉芳,張鳳華.兩性交往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
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5(6):452-455
[17]丁曉峰,樊偉娜.團體輔導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作用研究[J].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2):115-116
[18]汪偉,謝玉蘭.人際交往團體在地方高校中的應用[J].中國健康
心理學雜志,2008,16(8):848-850
[19]徐剛.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預防工作中的運用[J].中國性病艾滋病
預防,2002,8(3):183-186
[20]吳俊端,唐崢華.同伴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究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79-80
(收稿時間:2009-10-03)
?
201
?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年第18卷第2期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10,Vol18,No.2
中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州市) 510545 E-mail:w indlives@163.com 廣州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系 廣東省高明監獄
感受[5]。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應付方式通常和抑郁情緒有顯著的負相關,消極應付方式和抑郁情緒有顯著的正相關[6-7]。自我效能感與積極的應付方式呈顯著的正相關[8],與抑郁則呈顯著的負相關[9]。顯而易見,應付方式在這些相關關系中重復出現,形成環環相扣的相關關系。因此,有理由推斷,應付方式在自我效能感對抑郁情緒的影響過程中充當了一個中介作用的角色。本研究嘗試用多元回歸分析與路徑分析方法,系統地考察2個維度的應付方式與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的關系。探究個體的應付方式體現在自我效能感和抑郁情緒的作用頻率和程度上的情況。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1~3月,從廣州市高校大學生中隨機抽樣填寫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28份,回收有效問卷209份。平均年齡21.6歲(18~24歲)。其中,82人為男生,127人為女生,男女性別比例達到1:1.5;174人來自城市,35人來自鄉村;118人為獨生子女,91人為非獨生子女。
1.2 工具
1.2.1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 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緯度(分量表)組成,包括20個條目。積極應對緯度由條目1~ 12組成;消極應對緯度由條目13~20組成[10]。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用于測量總體性的自我效能感,涉及個體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的自信心,共10個項目,均為李克特4點量表[11]。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87,10個項目和總量表分的相關在0.60和0.77之間[12]。
1.2.3 流調抑郁自評量表(CES-D) 為評價被試的當前抑郁癥狀頻度而設計,著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試圖用于不同時點段面調查結果的對比。該量表分4級評分,包括20個條目, CES-D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13]。內部一致性在病人組為0.85,正常人為0.77,(系數和Spearman-Br own系數均在0. 90以上。重測信度:12個月為0.32,4周為0.67[14]。
1.3 數據處理 回收問卷后,運用SPSS1
2.0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及統計處理。主要采用描述統計、相關分析、方差分析、路徑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等方法。
2 結 果
2.1 不同性別大學生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各項均分的差異分析 通過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男女大學生的積極應付方式、消極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及抑郁情緒得分的均值比較,見表1。
從表1看出男女生在消極應付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得分方面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而積極應付方式與抑郁情緒自評得分則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明顯高于女生;女生的消極應付方式得分則明顯高于男生。本次調查中,流調抑郁自評量表(CES-D)得分小于15分,無抑郁癥狀者共129人,占61.7%;大于16分,有抑郁癥狀者共80人,占38.3%。不同性別的積極應付方式和抑郁情緒則沒有明顯的分值差距。
表1 209名大學生各項均分的性別差異分析(x-±s)
變 量均 分男(n=82)女(n=127)t 積極應付方式23.11±0.3723.39±0.54222.94±0.5020.354 消極應付方式9.07±0.257.98±0.4189.78±0.2980.650***自我效能感17.24±0.3619.00±0.61216.11±0.4120.032***抑郁情緒13.71±0.6413.78±1.05813.66±0.8040.198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2 積極應付方式、消極應付方式、自我
效能感與抑郁情緒的相關
變 量積極應付消極應付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積極應付方式 1.000
消極應付方式0.020 1.000
自我效能感0.374**-0.197** 1.000
抑郁情緒-0.206**0.333**-0.223** 1.000 2.2 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與抑郁情緒間的相互作用 對積極應付方式、消極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四者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見表2。
由表2看出,自我效能感與積極應付方式存在顯著正相關r=0.374(P<0.01),與消極應付方式呈顯著負相關r=-0.197(P<0.01);抑郁情緒與積極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均呈顯著負相關,分別為r=-0.206(P<0.01)、r=-0.223(P<
0.01);與消極應付方式則存在顯著正相關r=0.333(P<0.
01)。這與前人的相關研究結果[1,8-9]是一致的。
2.3 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等因素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各變量間的相互作用的情況,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采用強迫進入法(Enter),分別以積極應付、消極應付、自我效能感及抑郁情緒為因變量,以其它各因素為預測變量進行多次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從表3可知,消極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年齡,這4因素共同可解釋積極應付方式19.9%的變異。積極應付方式、抑郁情緒、性別對消極應付方式,共同解釋消極應付方式19.1%的變異。積極應付方式和性別共同解釋自我效能感24.5%的變異。積極應付方式、消極應付方式、性別,共同解釋抑郁情緒的18.4%變異。
表3 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
等因素的回歸分析
因變量預測變量 t R2F
積極應付消極應付0.140 2.022*
自我效能感0.375 5.575***0.19910.059***
抑郁情緒-0.154-2.237*
年 齡0.159 2.412*
消極應付積極應付0.141 2.022*
抑郁情緒0.338 5.144***0.1919.606***
性 別0.221 3.204**
自我效能感積極應付0.354 5.575***0.24513.147***性 別-0.256-3.884***
抑郁情緒積極應付-0.157-2.237*
消極應付0.341 5.144***0.1849.143***
性 別-0.154-2.194*
2.4 構建應付方式、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模型 根據各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建構以自我效能感為
中介因素,自我效能感、積極應付方式、消極應付方式及抑郁情緒的影響路徑及其相互作用模型,見圖1。
注:圖中僅列出存在顯著的路徑;數值為標準回歸系數
圖1 自我效能感在積極應付方式、消極應付
方式及抑郁情緒中的中介作用模型
3 討 論
3.1 高自我效能感與積極應付方式存在聯系 本研究結果
提示了內隱體驗—自我效能感和外顯形式—應付方式都對抑郁情緒起作用,且自我效能感與積極應付方式均能抑制抑郁情緒的發生。由于一般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自信心,敢于面對困難,挑戰困難,會更多地采用問題解決和求助的方式;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較多地采用退避、幻想、自責等消極應付方式,他們往往缺乏自信,不敢正視困難,容易悲觀失望、自暴自棄[15]。
因此,高自我效能感對選擇積極應付方式具備主動的指導性功能。“合理情緒療法”相關理論認為,影響對結果的評價是個體的情緒而不是壓力事件本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勇敢地面對壓力積極應付還是逃避,就決定了心理的適應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16]。所以當個體采取了積極的應付方式,表明個體對該事件所造成的結果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或不具有干擾評價結果的不良情緒。積極的應付方式可給予個體面對結果的良好態度基礎,良好的情緒態度將以反饋形式強化個體對這一應付方式應用效果的肯定評價,并通過反復的條件反射過程固定了該選擇。最終形成了“高自我效能感的內隱體驗——積極應付方式的外顯形式”這一認知行為方式。3.2 消極應付方式加促抑郁情緒、積極應付方式防御抑郁情緒 消極應付方式主要包括退避、幻想、自責等形式,當個體習慣把事件的結果(通常是不良結果)歸咎于事件本身時,就削弱了對個體自身改變既定結果能力的肯定,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者的共同表現特點所在。缺乏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即導致個體的無奈感、無助感產生,甚至更多的表現為壓抑感和不良軀體反應等的出現,這也就是抑郁情緒的特征。摒棄消極應付方式,正確引導人們更多地選擇、采用積極的應付方式,可以改善抑郁情緒狀態,減少抑郁情緒產生頻率,減輕抑郁情緒深化程度,最終達到消除抑郁情緒障礙的目的。
3.3 “自我效能感—應付方式—抑郁情緒”系統 本研究所得的路徑分析表明,應付方式對抑郁情緒有顯著的直接效應(積極: =-0.157,P <0.05;消極: =0.341,P <0.001),自我效能感同時通過影響積極應付方式( =0.375,P <0.001)間接影響抑郁情緒。這表明自我效能感雖然是抑郁情緒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它對抑郁情緒的影響需要通過應付方式的中介作用,即在“自我效能感—抑郁情緒”系統中,應付方式是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有較高自我效能感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更多地選擇積極的應付方式,從而使情緒在“自我效能感—應付方式—抑郁情緒”的系統中得到緩沖的中介平臺,保
護了心理的健康。
另有相關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高者,抑郁障礙較少[17]。也就是說,很多產生抑郁情緒的個體是由于對自我效能感、自我評價的偏低而造成的。自我效能感的評價系統屬于認知范疇,而抑郁則屬于情緒的一種狀態或者心境。研究得知,認知與情緒的作用是相互的,認知信息加工的不同等級水平對情緒感情性反應存在著作用,一方面,自我效能感的內外歸因會
影響個體的自我評價基調,決定情緒好壞;另一方面,情緒影
響認知信息加工的發動、干擾和結束,情緒狀態會以貫穿時空的形式影響認知的信息加工過程。抑郁情緒具有持久性、穩定性,自我效能感也具有一定的跨時空一致性,并受到抑郁情緒的干擾影響。因此,若能通過提高積極應付方式的采用率來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生活質量,減少抑郁情緒產生,對于日常生活、學習工作、社會功能的各個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
值此論文完成之際,向我尊敬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邱鴻鐘教授及黃時華導師等恩師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謝意。4 參考文獻
[1]彭瑛,郭文斌,王國強.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狀、應付方式與人格關系
的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3):230-231[2]楊德森.行為醫學[M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111-114[3]M iller S M ,Brody D S,Summ erton J.Styl es of coping w ith threats:
Implications for h ealth [J ].Journal of Person ality and Social Psych ol-ogy,1998,54:142-148
[4]Cook S W ,Heppner P P .A psychometric study of th ree coping m ea-sures [J].Educati onal and Psychological M easurement,1997,57(6):906-923
[5]馬偉娜,楊惠峰.高中生自我效能、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65-67
[6]梁軍林,鄧珍妮,全東明.518名高中生和應對方式與個性調查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7(4):238-239
[7]劉賢臣,馬登岱,劉連啟,等.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青少年抑郁的
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7(1):24-27
[8]嚴以德.職校學生自尊、自我效能感與應付方式的研究[J].成都教
育學院學報,2006,20(10):71-73
[9]王才康,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特質焦慮、狀態焦慮和考試焦慮
的相關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29-230[10]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
心理學雜志,1998,6(2):114-115
[11]王才康,胡中鋒,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J ].應用心理學,2001,7(1):37-40
[12]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 ].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
社,2005:178-188
[13]徐俊冕.醫學心理學[M ].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0:179-192
[14]王虹,李富梅,韓明川.應用流調抑郁自評量表分析產后精神障礙
[J ].河南醫藥信息,2001,9(18):33-34
[15]李惠萍,孔祥軍.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與應付方式的關系研究
[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2):39
[16]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會支持、應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對
心理健康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33-36[17]王才康.自我效能感、應付方式和犯罪青少年抑郁的相關研究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1):36-37
查閱了《社會心理學》(邁爾斯,第11版)中有關“抑郁”的論述(P524-528),如下截圖:
“您能讀出我涂鴉這篇文字的目的嗎?嘗試著用心理動力學予以分析,尤其是識別我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機制!”
我還是只能先學習理論知識,尚不能試著回答老師的這個問題。
心理動力學中的防御機制
? ? ? 在心理動力學中,防御是自我的功能,當自我覺察到來自本我的沖動時,就會以預期的方式體驗到一定的焦慮,就會嘗試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這個過程就是防御,或稱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
防御是自我用來趨趕意識到的沖動、內驅力、欲望和想法,主要是能引起個體焦慮和攻擊性。
防御是在潛意識里進行的,因此個體并不會意識到它在發揮作用。防御機制的運作可能會導致現實事件的部分缺失或扭曲(如否認)。
一、自戀性防御機制
這種防御機制在5歲以前的兒童、成年人的夢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癥的患者中常見。對使用者來說,這一機制能改變現實情況,使其不必面對現實。但在旁觀者看來,他們的感覺和行為卻是古怪的。
1、否認(denial):
對外界確實存在的事實加以否認(如,“我從來就無父無母”),所有外界現實只是為了適應內部的需要。否認可導致一個人拒絕承擔自己行為上的任何責任。
2、投射(projection):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臨淵慕魚”。
通過投射,不愉快的感覺由于將責任推諉給別人而減輕。
精神病人表現出對外部現實的顯著妄想,常帶有被迫害的意義。患者從別人身上感知到了自己的感情,然后根據這種感知而產生行為(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常見的被害妄想)。
3、分裂作用(splitting):
其作用是避免兩個以上的矛盾內容或情感同時在意識中存在。
(如,一個幼小的孩子可能會對你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兩分鐘后他可能又會大發雷霆:“我恨你!”)
二、不成熟的(兒童性)防御機制(immature )
此類防御機制在3—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中、在個性障礙和情感障礙以及神經癥患者中常見。
對使用者來說,它能減輕或消除由于體驗到親密人際關系受到威脅而引起的焦慮。在旁觀者看來,他們的行為是適應不良的,甚至是令人討厭的。
1、認同(identification):
通過認同作用來保護自己以對抗分離。
如,用“與攻擊者認同”的方式來對付自我的焦慮,保護自己。或在癔病癥狀中,我們可以看到,患者所出現的癥狀很象他最近剛剛逝世的父親或母親的生前的某些癥狀。
2、幻想(Fantasy):
通過想象制造出的神話來回避現實的不如意,或滿足某種需要。兒童通過幻想超越現實的弱小。
3、疑病(hypochondriacs):
是將不能被接受(被拒絕感)、孤獨及攻擊性沖動由對別人的責難轉變為疑病的觀念和相應的情緒苦惱。
疑病的防御機制可使患者以他自己的痛苦和不適反復象別人訴說,以替代對別人的直接要求,或替代埋怨別人忽視他的欲望,而這些欲望常常是沒有表達出來的。
4、被動攻擊行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
這是通過被動的、受虐的、或把沖動轉向自己的防御方式而表達對別人的攻擊行為,因此這種表達是間接的,非即刻顯效的。如,拖延,失敗,為引起別人注意的挑釁性行為等。
5、見諸行動(acting out):
指無意識欲望的直接表現,其目的是避免認識到所伴隨的情感,如沖動的、甚至犯法的行為
三、神經癥性防御機制
(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
常見于神經癥患者或成年人應激反應時。對使用者來說,這些機制可以改變個體感情的體驗或本能的表現,旁觀者會認為他們的行為奇怪,不可理解。
1、壓抑(repression):
是個體把一些本能的、能引起快樂的想法和欲望禁閉到潛意識中去的一個過程,因為這些本能的想法同時會招致一些其它的不快樂的體驗(如,被超我所不允許或被外界現實所禁止)。
壓抑是無意識而有目的的遺忘,是有目的的把那些不愿感知的東西排除于意識之外。雖然被壓抑的東西不能被意識到,但它在潛意識中它仍然起作用。
2、退行(regression):
是個體用回復到客體關系的早期階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方式來應對心理沖突的防御機制。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甚至是人類的嬰幼兒期會永遠存在于潛意識中。
3、置換(displacement):
把對某人或某事的、能引起焦慮的情感無意識地轉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壓抑和置換常常同時起作用,壓抑能夠被支撐并感到安全,就是因為將壓抑的體驗用替代物來替代了。如,兒子壓抑了對父親的狠,轉而會體驗到對其他男性權威的敵意。
4、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個體為對抗本能的欲望和沖動,形成一種相反的情感或行為反應。最典型的是強迫癥的癥狀,患者所努力追求的清潔和次序感,是反抗他對骯臟和無序的本能要求。
5、隔離(isolation):
個體把原來相連在一起的觀念與情感分離開來,以保護自我不要忍受痛苦。患者在談論最激烈或痛苦的事情時,仍然是平靜的,之后逐漸形成了一種不可理解的情緒,而沒有意識到他的情緒已經被置換。
6、抵消(undoing):
抵消是個體用一些具有相反意義的思想或行為,來使過去的想法、話語或行動不在出現的一個防御機制。
它是兩個時間上出現的強迫行為,第二個行為是對第一個行為的直接對抗,如強迫癥的一些重復行為和儀式化動作:在路中間放置一塊石頭作為一種攻擊別人的行動,然后又回過頭來把石頭搬走以對抗和消除對別人的攻擊欲望。
7、文飾作用(rationalization):
又稱為合理化,個體試圖從邏輯上合理地解釋自己的態度、反應、想法和情感體驗,并尋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而真實的的動機是他自己未覺察道的。
四、成熟的防御機制(mature)
主要包括壓抑(suppression)、補償(compensation)、升華(sublimation)、利他(altruism)、幽默(humor)等。
防御機制這個詞最早是精神分析學派提出的,后來被心理動力學派繼承了這個專有名詞,但考慮到這個表述并不太嚴格,現在多半稱之為“應對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其實并不是"自欺欺人"或者"自我欺騙",而是當一個人在現實中遭遇到了一些事情之后,在當時的情境下所采取的最能保護自己的應對方式。一旦這個應對方式在最初遭遇創傷性事件時發揮了作用,那么在下一次這個人遭遇到同類型事情時,就可能直接采取同樣的應對方式來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
一個人如果在幼年時期經常被父母忽略自己的需求,他雖然感到痛苦,但又必須仰賴父母的照料才能生存,那么他為了擺脫這種痛苦,就只好不讓自己產生任何欲望,這樣雖然仍然受到忽視,但至少不用承擔希望落空的痛苦了。
那么對于這個人而言,"不產生欲望"就是一種應對機制或者叫心理防御機制。
隨著人的成長,應對機制就可能從保護一個人的屏障,變成阻礙一個人發展的障礙,這也就是有些人會覺得"心理防御是自欺欺人"的緣故。
如果仍然以剛剛我們舉例的這個會壓抑自己欲望的人為例,當他成年后,他其實具備了一定的滿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無需一直壓抑自己的欲望。
但是因為這個防御機制在他幼年時太有效了,他又沒來得及學會其他應對自己欲望的方法,只能一直采用壓抑自己的辦法來處理。這樣一來,他的人際關系和自我發展勢必會受到阻礙,因此他的當務之急就變成了重新處理自己的防御機制。
心理動力學正是幫助人認清自己的應對機制,并且重新思考和嘗試新的應對機制的方法。
通常來說,我們一般不會要求來訪者直接放棄過去習慣的應對機制,而是會建議他們向這個"過去的辦法"道謝,感謝它在過去的歲月里對自己的保護,然后再和他們一起分析眼前的情況,尋找更多的解決辦法。(摘自:壹心理網絡文章:《心理動力學中防御機制是怎樣的?| 實用心理2018-03-22 劉月鵬/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