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沒有不希望孩子幸??鞓返募议L,可是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嗎?你的愛傷害到孩子了嗎?
“別敲那么響,焦人”,年輕媽媽對正在敲打樂器的女兒說,剛好走到年輕人身邊,就問到“是不是你心里有讓你焦慮的事,才有這種感覺的……”“是的,我知道不該發火,女兒其實挺聽話的,只是我煩的慌……”
多少焦慮的父母,因為自己內心的愿望沒有被滿足,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內心很痛苦,更遺憾的是她把痛苦又傳遞給了孩子,拿孩子撒氣。如果真誠地給孩子說出自己的不舒服,也許孩子的不安就能減少很多,可能不會有莫須有的痛苦體驗了。
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傾聽,但無須責備自己。
“我的大女兒送到城里小學一年級,一周回來一次,每周回家我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因為總感覺對不起孩子,心里有愧疚……”下鄉關愛兒童活動,看著小女兒認真畫畫的媽媽淚眼婆娑地對我說,“老師還跟我說,她上課坐不住……”是啊,那么小的孩子寄宿在外人家里,內心多渴望自己的爸爸媽媽在身邊呀,可是父母是為了她好,為了讓她有好的學習環境才不得已而為之呀!家長根本沒想到自己的愛傷害到了親愛的孩子。告訴這個媽媽自己心里想說的話給女兒表達出來,心里踏實,孩子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愛,不能自顧責備自己,又擔心孩子,孩子怎能坐得???
所以我們要做“生活的主人”,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為負完全的責任。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就好了。首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有利,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