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小蟾
最近一直在聽得到里吳軍老師的《谷歌方法論》課程,他說如果他臨終前能夠給后人留一句話,來總結他一生的人生經驗,那就是“上帝喜歡笨人”。
當時聽到,直敲心靈,不是那種醍醐灌頂的震撼,而是一回頭“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和原來。
工作十年,生活了三十幾年,最近總是在想這么多年的小沉浮,我到底學會了什么,成長了什么,那一刻,終于被我找到:我學會了從“聰明”到“傻”,這是我最重要的成長。
1.
年少,一枚標準乖乖女出身,但凡能想到好學生、好孩子具備的必要條件,我都能準確get到:聽話、認真學習、不讓做什么就絕不做、不頂嘴、規規矩矩、本本分分…于是各路夸獎紛至沓來,成為了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那時候估計沒人知道,包括我自己也無法意識到:做好孩子是為了得到獎賞,滿足虛榮心,而我本來不應該是那樣聽話的好孩子,因為我還記得我的心里總想知道做壞孩子會怎樣,可憐的是那么多年我一次都沒敢試一下。
從小就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以至于我活了很多年都不知道什么能讓自己真正的快樂。
別人說我性格好,我就不敢生氣;別人說我很善良,我就不敢遇到乞丐不給錢;別人說我樂于助人,我就不會拒絕;別人說我聰明,我就不敢做那些看起來笨的事情;別人說不能背后評論別人,我就一個字不敢提,我都忘記了其實很多事可以當面說清楚;別人說“你好、謝謝、對不起”要常掛嘴邊,于是一件事我要對不起、謝謝N次,讓別人覺得或假、或有距離…
我以為按照這樣的標準行事,不求全勝,也至少可以不逾矩,不能被全部人喜歡,也至少不得罪人,曾經以為,這樣記性很好、理解力飛快、工作效率高、那么懂得按規矩辦事的自己,會活得如魚得水、快樂自在一些,而事實是并非如此。
一個不懂得喜歡自己、不會擁抱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情緒的人,又如何能得到別人真心的喜歡和擁護,又怎么能吸引自己的同類。
那樣外在的聰明,只是更多地讓我在半空中風雨飄搖,因為我丟掉了自己的根。
2.
這半年,我堅持的最久的一個習慣就是寫作了,除了在簡書、在石墨,印象筆記和備忘錄里也有很多并未對外發表過的文字,從沒想過,寫文竟有如此魔力,沒有人督促、沒有人要求、沒有回報,就這樣一路走過來。這也是我找到的第一個能讓自己真正高興的事情,久違的開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很多人很多年都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在哪,比如我。
通過寫作,我終于讓自己把腳踏實地踩在了地上,有了向上生長的內在力量和心靈源泉。
更重要的是,我終于學會了“傻”一點生活。
先說我現在“傻”的表現吧:
①一次看古典老師的文章,他寫道把上面這句話讀十遍,于是我就讀了十遍;
②給貓友郵寄小禮物,下雪天,我帶著禮物去到快遞公司辦公室,和他們一起打包;
③不再相信便宜,沒有需要就一定不買;
④為知識付費;
⑤一次只做一件事;
⑥2018年我只定了三個計劃,當然我用了好多天精簡出這三個計劃…
而這樣的好處是什么呢?
那句話我背下來了,已應用到我的生活中;一起打包避免筆被摔壞;不貪圖便宜、減少了買回無用物品的幾率;參加付費社群,讓我心智更快的成長、見識到各種可能;只做一件事,更專注;一年的三個計劃,讓我篩選出重要的人生方向。
其實還有很多這樣的轉變,比如認真反復讀英語流利說的每一句簡單的句子,把一篇文章讀好幾遍再發出去,還有現在要試著把一本書讀十遍了…
而這一切,應該都是從前的我有些不信、甚至鄙夷的行為。就像從懂事開始就被灌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樣,多年之后,才發現這是一句多么深刻、能解決后來很多人生難題的真諦。
3.
魯迅先生在評論新文化運動早期的猛將劉半農時,曾批評過他的“淺”。但是魯迅先生又講到半農的“淺”有可愛之處。魯迅先生這樣說:“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不如淺一點的好?!?/p>
魯迅先生說的淺,吳軍先生說的笨,和大家以為的傻,道理應該是互通的。
這個世界聰明的人太多,傻的人少,所以平凡人太多,成功的少。
養過狗的人應該會知道,有的時候小狗為了得到好吃的會在人的面前耍小聰明,人一眼就看穿了,但是小狗自己不會察覺。一樣的道理,人耍聰明的時候,有的時候會被識破,即使不被別人識破,也可能會自己精神分裂,但終究會被歲月識破,歲月可不饒人。
日子是一天天過,事情要一件件做,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你在平凡的生活中,踏實踐行,貓叔說:不去做、然并卵。
不要繼續在“道理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中糾結和無措了,認準真正讓自己開心的事,充滿自信,傻一點地生活在這個難得的世界吧。
End.
【無戒365天挑戰營第017天】
個人公眾號:青城山下雪小蟾(XXC-H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