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器的課程會有很多種,而大多數的宣傳通常只會強調優點,這使得很多人在課程的選擇上都產生了不小的困惑和糾結。
尤其是對于剛入門的新手來說,除了價格的差異之外,其實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規模不同的課程之間到底會有什么本質的分別。
所以,學樂器的課程到底要怎么來選?上大課好?還是上小課好?
按學生人數從多到少、價格相應從低到高的順序,咱們分別來說說。
第一類:大課
在我幼時學琴的年代里,大課是一種很普遍的標配。我考六級之前,上的一直都是大課。
但現如今,隨著大眾對小課的日益追捧,大課的占比已然越來越小了,尤其是一個班里10個以上學生的課程。
很多人不屑大課的理由之一,總是愛推說如果學生太多,老師根本關注不過來,就沒法給予充分的指導。
講真,我覺得這種推論簡直跟受害妄想癥沒什么兩樣。
受關注這件事兒本來也不會是什么絕對的好事兒,有時過多的關注甚至還可能起到負面的效果。
也就是說,受關注并不是學習好的充分必要條件,也就實在不值得受到如此熱烈的追捧。
就拿我來說,每當我回憶自己學琴的經歷時,最快樂的時光都是上大課的階段。學生多的好處是,你可以有充足的機會結交志同道合的同學。
并且彼此之間也不會形成過于直接的競爭關系,這使得大家交流的意向相對活躍得多,互相切磋、彼此促進恰恰是一種極其有效的學習方式。
很多人擔憂的所謂關注不足,核心其實在于害怕自己的一些困惑和問題無法得到老師及時的輔導和指正。
這說白了,癥結還要歸于學習的主動性之上。真要有心想向老師求助,就算班里的學生再多,也一樣能找到機會和老師接觸。
什么都等著老師來發現和指導,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模式反倒不可取。
所以在我看來,大課除了價格相比更廉價,和當下流行的貴族化、定制化、專屬化的噱頭方向不太一致之外,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壞處。
第二類:中課
從兩個學生開始算起,但上限到多少個學生,不過是和大課相對而言而已。縱觀來看,現在一對二至一對四的課程應該是比較主流的選擇。
很多人鐘情于這種課程,是認可它兼顧了大小課的優勢。既能讓孩子享受老師充分的指導,又考慮了成本的性價比。
看起來是這樣的。
但這樣的課有一個很要命的缺點,就是會將一個班上的幾個學生置于直接對立的PK關系之中。
別說自己心里看開、放下,就不會有比較,現實根本不可能。同樣一個曲子,不同的人演奏,老師就算點評再客觀,也會有高下之別,無形之中就會促進比較關系的形成。
倘若好壞差別過于明顯,那就更有可能造成后進生的破罐破摔,索性直接倒戈放棄。
譬如我最慘痛的學琴厭煩期,就發生在上一對二的課程階段中。
那時候老師將我從大課中挑選出來,作為種子選手送進一對二的小課重點培養。一向自詡年紀小、水平高的我,卻不幸撞上了一個水平更高的同學。
每一堂課,老師都在敲打我的不足。甚至有時,老師還會讓另外那名同學來給我做示范。就好像老師已經不屑再自己教導我一樣,雖然她的初衷也許并非如此。
從來都自信滿滿的我,一下子吃了當頭一棒,整個精氣神都被打了個七零八落。沒多久,我就覺得練琴不再是享受,而是一種折磨了。而上課,尤甚。
考完八級之后,曾經大班里的很多同學都中斷了學習。而我,也在一對二課程的持續打擊之下,打起了退堂鼓。
這段頗受煎熬的經歷其實在我的心里鑿下了極為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對任何可能將兩人置于競爭關系的環境,我都異常敏感,即便我處于占優的那一方。
所以我很清楚在學樂器的過程中,對自信的保護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兒。
適度的競爭是好事,但長期處于一種直接比較的封閉環境中,那種逼近窒息的壓迫感絕不是什么好事。
第三類:小課
也就是一對一的課程了,絕對的專屬和定制。
小課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特定的問題。假如遇到了困難或瓶頸,希望老師幫助解決,這種情況下上小課效果才是最好的。
但如果沒有特定的問題,只是按部就班地學習,那上課的效果說句實在話,不絕對、更不好說。
根本沒有嚴格的對比實驗數據表明,小課的學習效果更優。更直白一點來講,很多時候,這不過是更高價格的噱頭而已。
而且,單獨上小課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師生,而沒有同學。
喪失了同學之間相互切磋、探討的機會,這絕對是一個天大的損失。因為很可能自己上著上著課,就成了井底之蛙。
所以,關于學樂器要挑選什么樣的課程,雖然當下主流的選擇多是一對一到一對四的課程,但就我切身的感受而言,體驗最好、最愉悅的課程反倒是大課。
我想強調的是,很多時候宣傳的導向往往和現實之間有很大的差距。主推的選擇未必就是好的,更不一定會適合每個人。
還有,無論是大課、小課,其實只是形式的區別,最重要的還是學樂器之人的觀感。
只要能讓學員真正地享受學習的過程,那就是好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