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在學堂在線學習《財務分析與決策》的結課證明,因為我的專業和工作跟這個八竿子也打不著關系,所以好多朋友問我:學這個干嗎?我想了半天,自己也說不出學這個有什么用。但回想起來,畢業之后到現在,工作之外我一直斷斷續續地試圖要學點什么。
畢業后,我先是在慕課網站“三駕馬車”之一的Coursera上選了好幾門課,有興趣的,就一直跟下來,沒興趣的聽完前面就退掉。兩年多來,我聽了很多沒有系統、看起來雜亂無章的課,比如中醫、社會創新、民間組織力建設、創業甚至還有編程的課。有時候我自己也有小小的迷惑,學這些課程,并不能得到諸如升職加薪、獲得社會認可等實際的功用,而花費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到底是圖啥呢?
今年夏天孩子出生后,生活一下子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小家伙不算一個讓人省心的孩子,隨時需要人哄著抱著。而我,在她2個月時也開始去上班。那時候,白天黑夜感覺都很疲憊,精力和情緒都欠缺。
我想,我就這樣了嗎,這樣每日應付著過日子,越來越擰巴,越來越狹隘。積習漸深,缺乏榜樣,快要棄療。以后,我將不可避免地,讓自己越來越枯萎,成為別人口中面目模糊的孩兒媽,單位可有可無的小螺絲釘,一個毫無特點的人。然后,離自己渴望成為的人,越來越遠。
有一天晚上,我拿起手機,意外看到了一個社群組織的在線分享,關于個人品牌的建設。這個話題瞬間擊中了我,因為我是那么想要重新定義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此后,開始跟著一些比較認同的社群進行在線學習,比如投資理財、21天寫作課程、新媒體運營等等,利用手機在碎片時間聽課、完成作業……終于,生活除了一地雞毛,也有了雞血和雞湯。
我知道很多朋友,到了一定的人生階段后,就如我現在這般,每天按時上下班,偶爾加班給領導看,每個月拿著餓不死也所剩無幾的工資,假裝已經遺忘了曾經深埋于心的夢想。夢想,是我們最終想要去往的地方,她可能很遙遠,也可能觸手可及。而學習,使我們不至于喪失朝著夢想前進的能力,幫助我們抗擊生活中的困難,努力積蓄能量。
我最喜歡的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段話:"……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于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里,從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象這里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里終于找到了寧靜."每個人學習的目的不同,或是出于興趣,或是專業需要,抑或只是為了讓生活更富于一些變化。也是在這時,我突然想明白了學習對于我的意義:發現自己,修煉自己,讓自己綻放恒久的生命力。
前兩天,聽一個同為新手媽媽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她利用一年業余時間零基礎自學繪畫,一年后已經是粉絲過萬的約稿插畫師,并且開了自己的工作室。
《把時間當朋友》的作者李笑來在書中說,“有的人因為知道有什么用才去學,有的人正是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去學。后者是少數也往往是領先于前者的。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之前僅僅憑興趣學的東西突然對現在的生活有幫助,那種喜悅是很真實的。”?胡適說“功不唐捐”,應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