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活得越來越像斗雞。成王敗寇開始成了社會基本原則,無論是和親人、朋友、愛人還是同事、陌生人都愛爭個輸贏。巴不得把對方腦子敲開,將自己的腦子拷貝一份嵌進去,然后焊死。
很多情況下,我們與人爭辯只是為了說服別人,讓他們接受我們的想法,單純的輸出。對于他人的想法,我們不去思考是不是合理,而是腦子里立刻繃緊了神經想著怎么反駁。我們只是想捍衛自己是對的,甚至到爭辯的最后,會拿特例當個例,用撒潑當講理。
太執著于成敗,會讓人得失心加重,甚至容易走火入魔。就像不少爭辯最后成了人身攻擊,一旦掉到這層次,就已經是敗寇了。
其實除了拼個你死我活,更好的方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
當我們每次因為觀點不同,腦子里蹭一聲想變身斗雞的時候,快速運轉著怎么反駁的時候,不妨先想想這件事是不是非得爭個所以然?日常生活里,爭辯的東西往往都是主觀的,而我們也不用每個人的看法都一致。就像中醫與西醫,其實二者并不矛盾,也并非不能共存,只是你更傾向于哪樣而已。
所以不必事事都咄咄逼人,我們不需要把別人都變成自己。在允許其他觀點存在的同時,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觀點,這才是該做的。因為本就沒有永恒的對錯,只有根據情況而暫定的對錯。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多的不是求輸贏,而是求均衡共存。相處的常態是有矛盾也會有合拍,兩個人之間說完全沒摩擦是不可能的,只要合拍大于矛盾,那就是我們需要的平衡狀態。我們可以堅守自我不退讓,但希望不是通過打敗別人,并且踩在腳下而獲得這結果。
所以,這文章講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