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旅游?
肯定不是因為我們希望多一些照片,或者多一些被當蔥頭斬的經驗。
我們是希望通過旅游來了解多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東西,感受多一些自己不曾感受的東西。
我們希望通過旅游可以多一些體驗,多一些感受,比原來的自己多一些,然后再少一些。
那多的一些和少的一些,就是旅游的意義所在。
而說得更簡要一點,就是我們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朝著某個確定或者不確定的目標。
也因此,我們去看書,去閱人。
------
讀書可以有很多種。
學校課堂里的姑且也成為是讀書吧,這絕對不是上面一行所說的讀書的全部。
我都小說,讀游記,但從不讀自傳。
我讀議論文,讀記敘文,讀散文,也讀詩,但從不讀報告文學。
對我來說,讀書有這么幾種:
學習不會的東西——比如讀《微分幾何入門與廣義相對論》(逼格一下子就頂天了有木有!);
閱讀他人的思想;
閱讀他人的經驗;
純粹為了放松。
很顯然,上面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或者說是層層淡出的。
我最喜歡的,是閱讀他人的思想和經驗。
我很喜歡通過別人的文字來腦補一個場景,把看看自己會怎么樣。
在m1ch3ll3的《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里,米歇爾說我們通過與他人的交互來尋找另一個自己。同樣的,當我們在看小說,看博客,看文章,看各種東西,來感受他人的思想或者他人的經歷的時候,我們其實所作的也是這樣的事情:通過不斷將自己與那些思想和經歷來碰撞,來感受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同時也更明確自己希望自己是什么樣的。
長跑的時候,需要有一個人開著車(或者別的什么)在第一名的前面領跑。為什么要這樣?因為第一名是看不到自己的,也看不到別人,所以他很容易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身處何方,從而迷失自己。
同樣的,一個人獨處久了,也很容易對自己的位置感到迷失——我們將失去參照系,從而無法定位自己。
所以我們會和他人交流——通過他自在的反射來確認自我。
而閱讀他人的思想和經歷,則就是另一條途徑。
我們讀他人的目的,是為了讀自己。
不單單是為了讀自己,還為了寫自己。
我們通過不斷由他人的反射來定位自己,從而確定自己有沒有脫離某個確定的或者不確定的目標,籍由這種反饋來不斷地改變著自己,將自己寫成自己更喜歡的樣子。
在人生的這條路上,我們就像一群瞎子,不斷地高聲詢問周圍的人,然后聽他們的聲音,來確認自己走在不錯的道路上。
如果你不出聲,也不聆聽,自顧自地往前,那很可能你就落入了崖底。
而閱讀他人,就是一種最低調的聆聽。
來簡書寫字吧,至少也算開始小聲低語了,周圍總有人會聽見的。
PS:我這種其實是不斷拿著高音喇叭一路走一路吼的,所以上面這條出自我手實在是讓我汗顏……
------
后續閱讀:《何以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