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的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暑假里,當我在網站上瀏覽各類教育教學書籍時,《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這本書映入我的眼簾,使我眼前一亮。讀書是我現在最喜愛的事情之一,自從加入語文濕地兩年多以來,受全國各地千千萬萬語文老師的影響,我不可救藥的愛上了閱讀;修行,這個詞語讓我有點著迷,說不清是為什么?我覺得它充滿了禪味兒,你不去修行,就沒有進步。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不斷讀書,不斷修煉自己,才能不斷成長。
我的閱讀,是從書的自序和后記開始的。通過閱讀這些內容,我迅速了解了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創作意圖。沒想到,僅僅是這些文字,就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和對作者的無比欽佩之情。
作者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早已被前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和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確實如此,開卷有益,凡是從讀書中受益的人,都會對讀書無比癡迷。誠如作者在后記中所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就像我們外出旅游,希望看到最美的景色一樣,只要愿意付出行動,還是能夠實現自己的心愿的。堅持不懈的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已經有點迫不及待了,希望趕緊讀起來吧。
請允許我把話講完,作者在后記中還這樣寫道,讀是一方面,讀后要領會作者的意圖,并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撰寫感受。這真是一語道破了讀書的真正目的所在。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而是為了讓自己切切實實的提升。所以我們得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甘愿忍受孤獨,忍受寂寞,沉入書中,用寫作提煉我們的想法,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工作中,解決我們的困惑難題,從而達到提升自我能力的目的。還有一點,令人敬佩,那就是作者堅持不懈的精神。本書作者常生龍,上海市物理特級教師,上海市虹口教育局局長,工作繁忙,經常在外出差,可是他堅持每周讀一本書,并撰寫至少一篇讀后感。至今已堅持十年,閱讀了500多本,書寫了200多萬字的隨筆。這種堅持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同時我們又是多么有福氣,因為作者從500本書中精挑細選了50本書,集成一冊,僅僅通過閱讀這一本書,我們就能讀到50本書的精髓,感謝作者的奉獻。
全書內容分為五個專輯,教學及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及未來,每一輯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并不割裂開來。貫穿其中的,是作者對教育的熱愛,更有責任;是作者對教育的情懷,更有理想;是作者對教育的堅守,更有期待。
我用了一天的時間看完這本書,書中的精彩語句和觀點時時觸碰我的心靈,令我時而驚嘆,時而憧憬,時而沉思,時而迷惘……
教育改革,千頭萬緒,但重中之重是教師,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我的收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的陣地是課堂,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要讓課堂確確實實成為提升學生能力的場,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做我們的觀眾;我們要把回答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要歡迎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而不是自顧自講自己的課;我們要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回答問題,而不是只關注舉手的少數學生。
二、設定高的學習期望
我們在課堂上提問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不愿作答的學生,“我不知道”是這些學生的口頭禪,由于趕進度等原因,我們往往不再繼續追問,而是選擇另一個愿意配合自己的學生來回答。當一個學生發現他在課堂上回答“我不知道”比回答具體問題來得方便,更好應付老師的話,他就會選擇不回答;當一個學生發現自己趴在桌上睡覺,而老師不管的話,他就會經常趴著,學生不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很多時候是為了逃避責任。如果我們沒有及時發現這種傾向,讓其在課堂上一次次“得逞”,最終就會變成一種習慣,從而導致課堂死氣沉沉。
該怎樣處理這種問題,文中提出“杜絕退出”的技巧,即從學生不能回答的問題開始,直到他能給出正確答案,或能重復正確答案為止。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時時處在課堂文化場中,無從躲避,無法偷懶。
讀著這樣的文字,我終于明白,原來我們課堂上偶爾的疏忽和懈怠,都會讓學生有機可乘,帶來不良后果。只有制定高遠的目標,嚴格要求學生,才會產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就是讓學生養成習慣
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好比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不教不是因為知識學完了,而是因為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并且學一輩子。
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當然先要從培養學生的習慣入手。一個人培養的好習慣越多,這個人的能力就越強。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最細微最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以身示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我們還要清醒地明白,教師并不能真正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知識只有自己去求,別人的知識只能由別人去應用。讀到這里,我心里不停的犯嘀咕:這么多年,是不是自己一直教的都是假語文?文中還這樣寫道,知識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教給別人的,生活經驗不是隨便談談隨便聽聽就可以取得的。只有將外界一切融入我們的生命,將教材內容與孩子們的實際相整合,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索、感悟、體驗的時空,才能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最終實現不需要教。
原來,教育教學這條路,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那樣平坦,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工作吧。
四、活在當下
當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十分忙碌和勞累的時候,最容易堆積負能量,負面情緒一旦引爆,對人對己都有害處。活在當下是給予自己正能量的最好方法。
曾經在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聽到一本書《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作者一行禪師的悟性非一般人能比,樊登老師的講解更是明白有趣,我喜歡這種充滿正能量的內容。怎么樣才能活在當下?首先我們最應該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有覺察力的安于當下。并時時用正念提醒自己,以全部身心專注于當下的每一件事,比如吃飯、穿衣,比如工作、休息……其次,要完全接納自我,對工作中的不良情緒,用慈悲之心對待她,照顧她,溫暖她,做自我情緒的主人公。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專注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那么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路,即使路途再遙遠,我們也終能抵達。
五、名師成長之路
讀書、反思、實踐是教師成長的必須途徑。
薛瑞萍說,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讀。
閆學也說,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吳非認為,讀書之于我就像吃飯一樣是一種需要—一種精神的需要。
因此,我認為讀書的的確確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兒。
如何閱讀才有效呢?
李鎮西說,讀書的秘訣無非是聯想與思考;王崧舟認為,讀書最重要的是達到融會貫通;季羨林對年輕人說:“你們做學問,要達到‘三個貫通’:,第一個是中西貫通,第二個是不僅貫通,第三個是文理貫通”。
閱讀需要融會貫通,我們的教學不也一樣嗎?正如肖培東老師在徐水年會上分享的講座中所說,融,是教學最好的悟性。讓我們持續地閱讀,不斷地反思,反復地實踐,使自己的教學走向圓融,讓自己的人生走向圓融。
六、教師要挺直腰板
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相互影響的伙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墻,為學生遮風擋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領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我們要擔負起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就要做一個善于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就要做一個情感健全的人,而不是僅僅把學生當作分數的機器,讓學生淪為學習的奴隸;就要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沒有分數,那么我們的教育就無法面對今天;如果只有分數,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迷霧重重,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最后,作者展望教育未來,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有益探索。尤其是互聯網時代,教育方式將發生重大變革。慕課、微課、翻轉課堂……,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詞語背后隱藏著數字技術對整個教育的顛覆。今天的教育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應當立足現在,迎接挑戰,主動改變,不懼未來。
掩卷沉思,再次感謝作者,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窗,讓我們看到教育天地的無限風光和萬千風景。衷心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熱愛讀書,堅持讀書。讓我們一路修行讀起來,一路修行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