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說這樣幾句話:“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我是為你好”、“你要不是我的孩子,我才懶得管你”,這些話慢慢成為了父母的“口頭禪”,其實,這些話背后的意思是“你得為我的人生負責”。
如果,你能仔細揣摩這些話,就會發現,其實更多時候,父母是用這些話把責任遠遠地推了出去,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戀幻覺的ABC”,這個概念在雪薇?史蒂文斯的《絕望夏日》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雪薇?史蒂文斯是一位懸疑小說作家,她的《陌生來電》《無處可逃》《絕望夏日》被稱為心理懸疑三部曲。連夜看完了她的新書《絕望夏日》,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書中精彩紛呈的情節所吸引,更為書中三位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所惋惜。
雪薇?史蒂文斯曾獲得國際驚悚小說家協會的最佳處女作獎,她的首部小說《請你幫我殺了她》一經出版,便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榜,此后,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受到萬千歐美年輕讀者的追捧。
雪薇的很多小說多以女性為主角,小說在懸疑外衣的包裹下,將當代女性在家庭、婚姻關系中所遭受的困境描寫得深刻、細膩,展現了當下女性生活的困境,以下,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1、三位女孩的逃亡之旅,也是救贖之旅
《絕望夏日》分為三部分,以三位主人公的口吻展開,從三姐妹的逃亡開始,采用插敘、倒敘手法,呈現了一幅炎熱夏日下,三位少女踏上逃亡之路的場景。
三姐妹中最小的杰茜馬上就要過十五歲生日,她喜歡攝影,整天帶著那部屬于自己的相機,即便逃亡的路上也不舍得賣掉;大姐丹妮,剛滿十八歲,有駕照,負責開車,在逃亡路上她需要照顧兩位妹妹;老二考特尼,有些小叛逆,常常和男孩子鬼混,因此經常被她的父親"家暴"。
三天前,三姐妹合作槍殺了自己的父親,開槍的是最小的杰茜。在逃亡途中,她們誤聽誤信,以為脫離了苦海,誰知卻扎進了更加黑暗的深淵,這一錯再錯的選擇,幾乎讓她們付出生命的代價。
在被農場主布萊恩和加文囚禁的五天五夜里,三姐妹滿滿的希望逐漸破滅,看不到的未來,忍受不下去的折磨,幾乎要將她們摧毀。
她們沒有放棄,在不懈地努力下,終于逃出了人間地獄般的牢籠,但是殺死父親的事實,卻時刻伴隨著她們,終究無法擺脫。
好心人帕特里克和夫人凱倫向三姐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們來到溫哥華,努力工作,試圖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然而,殺父的情景以及在逃亡途中的經歷卻無論如何也抹不掉,成為三位少女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她們努力想要擺脫心魔,重新開始新生活,可是太難了。
十八年過去了,三位女孩更加成熟了,杰茜有了自己的女兒斯凱拉,那是在布萊恩的強迫下,意外出生的一個女孩。
三姐妹的生活圍繞著杰茜的女兒斯凱拉,漸漸趨于平靜,然而,心底的那些秘密一直潛藏在心底,會時不時地冒出來,她們痛恨那些兇手、那些強迫她們的人。
她們常常假設"如果當初沒有殺死父親,事情也不會變成這樣?"可是世上沒有后悔藥,人生不可能重來,時光也無法倒流,老二考特尼在斯凱拉一再追問身世時,突然下定決心要去找當初傷害她們的布萊恩和加文報仇。
逃亡之旅剛剛結束,又開啟了一場救贖之旅。
考特尼留下的蛛絲馬跡,給斯凱拉帶來里尋找她的機會,沒想到斯凱拉也身陷牢籠,和考特尼被關在一起。老大丹妮和老三杰茜開始了救贖之旅,通過報警、尋找線索、主動出擊、冒著生命危險終于找到關押她們兩人的地方,遺憾的是,考特尼卻被殺害了,考特尼雖然報了仇,也失去了生命。
三姐妹變成了兩姐妹,但是多了杰米的女兒斯凱拉,她們沒有放棄生活,她們依舊堅強的活著。也許十八年前她們殺死父親后逃跑就是錯誤的開始,但是對于年輕的她們,已經犯下的錯誤只能由她們自己承擔無人可以替代。
三位女孩的逃亡之旅和救贖之旅告訴我們,唯有愛才能幫助人們走出傷痛,成長的過程雖然痛苦,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活著。
人生與天地間,本就不易,要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我們都拼盡全力想要過好這一生。既來之,則安之,只有拼盡全力爭取生活的權利,才能找尋到生命的意義,這可能就是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啟示。
2、 “自戀幻覺ABC”是導致這場逃亡之旅的重要因素
“自戀幻覺的ABC”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簡而言之,就是我做了A,你就要做B,否則你就會得到C。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經常使用的邏輯就是:我對你這么好(A),你必須聽我的(B),否則你就不是好孩子(C)。
小說中, 三位少女的母親因車禍身亡,她們跟著酒鬼父親一塊生活。
父親要掙錢養活她們,這就出現了邏輯A--我掙錢是為了養活你們。
父親脾氣暴躁,喝酒后經常打她們,母親在世前,尚能夠勸住父親,可是母親去世了,三個女孩猶如跌入了地獄,這就出現了邏輯B--三個女兒必須聽我的。
可是老二考特尼總是出去和男孩子鬼混,父親因此被他人笑話,于是毆打便成為家常便飯,這就出現了邏輯C--女兒不聽話出去鬼混,就不是好孩子,于是"家暴"對于三位少女來說,就成了常事,父親也不允許他們反抗。
父親愛他們嗎?當然是愛,可是作為父親,他不僅不會表達,反而還因為頻繁的"家暴",遭到了女兒們的嫉恨和害怕,她們在一次沖突中,為了避免老二考特尼被父親掐死,終于拿起槍打死了父親。
父親是不愛她們嗎?當然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怎么會不愛?他要掙錢養活三個女兒,每次在外面打工回來,即使又臟又累,回家時他也沒有忘記給三個女兒帶禮物。
就在三姐妹準備開車逃亡時,杰茜發現了車上有父親帶給她的十五歲生日禮物,一個相機膠卷,這成為了杰茜殺死父親后,最懊悔的一件事,她悔不該當初。
杰茜以為父親對她們頻繁的"家暴",是因為父親早已不再愛他們,其實,只是父親不輕易表達愛,不擅于表達愛。
三姐妹的父親,作為一個喪偶的男人,生活的不容易。他也想好好陪孩子,可是他肩上背負著養家糊口的重任,只能一個勁兒的往前沖,壓力無處宣泄,無人理解他,只能把氣撒在女兒們的身上。
全世界被我們誤會最深的,就是父親,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感情,就是父愛。
曾經,有一場暴雨把一個女孩困在了車里,眼看車門就要打不開了,女孩開始給很多人打電話:男友、爸爸、朋友、同事……希望有人能幫忙來推一下車。來的只有爸爸,而且是第一時間趕到,把她從車中背了出來。
父親,一直就是那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為你遮風擋雨的人,每一次有危險的時候,爸爸就來了!只是,我們的爸爸們太不善于表達愛,才造成很多的誤會,三姐妹的爸爸難道不是這樣被誤會的一個嗎?
這場本來的逃亡之旅,因為父親的一個禮物,在18年的生活中,這場逃亡成為了救贖之旅,救贖了三姐妹,從而也帶她們走向了新的生活。
3、 "自戀幻覺的ABC"會破壞親密關系,也會給原生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小說中的三姐妹經過了逃亡之旅,經過了救贖之旅,雖然已經開始了新的生活,但這種原生家庭的傷害會伴隨她們一生。
武志紅老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成年男子是父母的乖寶寶,他的任何事情都會告訴媽媽,甚至他還向媽媽承諾, 有了女朋友,一定會告訴媽媽。一開始,他果然什么都告訴媽媽,后來他談了一個女朋友,沒有告訴媽媽,媽媽知道后,讓他斷絕和女朋友的關系,說女孩是個壞女孩。
媽媽既沒有見過該男子的女朋友,也沒有和女孩打過交道,那她為什么對女孩印象如此不好呢?這其實就是"自戀幻覺ABC"在搗亂。
從表面上看,媽媽認為女孩很壞,實際上,是媽媽的自戀幻覺被破壞了,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A),你要按照我的意思來(B),否則,你就會受到懲罰(C)。媽媽愿意把一切都給兒子,包括生命,但是交換條件卻是,兒子要把生命交給媽媽支配。
媽媽的這種自戀必然會遭到兒子的質疑和挑戰,每個人都想支配別人,都想別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生活,而不愿生活在被人的意志里,這樣就勢必會破壞親密關系,對原生家庭也是巨大的挑戰。
董卿在一次節目中,談起她的原生家庭時,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一樣,有著幾多無奈,幾多怨恨,而又幾多愧疚。
董卿在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時說: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很難很難估量的。
她又提及父親說:
父親對我的嚴格和苛刻超過一般人的想象。
在我們眼中幾乎完美的董卿,在這么嚴苛的教育方式下,也會產生自卑情緒。她覺得自己要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才會覺得踏實,如果跟別人差不多,或者好一點點,她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喜歡周星馳的人,對他的經典電影一定很熟悉,他作品里的女性角色都很有特點,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譬如包租婆、譬如空虛公子的最老四丫鬟、再譬如《美人魚》里的老人魚,這些形象都有一個共同點,厲害!非常厲害!
而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主要特點是窩囊、猥瑣或者壞人,譬如達叔等配角塑造的就非常成功。
周星馳50歲時接受柴靜專訪時,柴靜問他:"準備什么時候結婚?"
周星馳:"應該沒機會了吧,我現在這個樣子,你看還有機會嗎?我都這個年齡了,我就是運氣不好。"
周星馳的現狀和原生家庭密切相關,他的的童年不快樂,家庭破裂前,父母就經常吵架乃至大打出手。這種原生家庭對成年后的周星馳影響極大,自卑、內向、孤僻緊緊跟隨著他。
雖然,原生家庭對我們的造成的傷害已經無法避免,但是,如果我們長久地把所有過錯歸疚于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這樣做的同時,其實也推開了我們的責任。
我們因為深深受傷,所以拒絕成長、痛恨這樣的原生家庭、羨慕別人的家庭、由此繼續自卑、不自信……然而,這樣的狀態也在無形中影響到了我們的孩子。
四、《絕望夏日》的現實意義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雪薇的心理懸疑三部曲中的《陌生來電》和《無處可逃》,同樣描寫了女性在生活中遭遇的困境,她善于運用懸疑的手法,多次反轉,將女性遭受生活暴擊的心境刻畫得非常細膩,她也憑借這懸疑三部曲掀起了歐美文壇懸疑風暴,獲得《出版人周刊》《環球郵報》等多家媒體盛贊。
雪薇的厲害之處就在于通過女性的視角,運用懸疑推理的筆法,再次將當代女性生活中的困境推向風口浪尖,雖然她小說中的女性多為受害者,但沒有恨、沒有憤世嫉俗,所謂的女性力量也是向上而生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不斷地在自己的家庭中扮演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的角色,并切換不停,玩著自欺欺人的游戲,樂此不疲。
當有一天幡然醒悟,雖然,一個人的性格80%會受到成長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但是,原生家庭并決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只要你愿意,代際輪回?還是成長涅槃?權利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父母是我們的原生家庭,而我們又成為了自己孩子的原生家庭,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給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這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