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0 ? ?雷艷妮0214
原文: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錢穆譯:先生說:“我和顏回言,整日他沒有反問,像愚魯人一般。待他退下,我省察他的私人言行,對我所言,甚能發揮。回呀!他實是不愚呀!”
回: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不違:不相背,有所受,無問難。
私:顏回離師后的言行。
感受:
不違,在現所指應是課堂上質疑能力,也就是凡事求個所以然和之所以然。顏回在求學上,對于孔子說的每一句話,從來都不反問,也不質疑,這對于師者來說,是一個可怕的事情,自己的弟子,在求學中從不反問,可見他可能沒有動腦思考,更何談學以致用,因此,孔子在私下就比較關注顏回的一言一行。令孔子欣慰的是雖然自己的學生在學堂上對所學知識沒有任何反駁和質疑,但是從他的言行中能感受到他是在把他的所學和實踐合二為一,這也是不斷思考的結果。
學習這則論語,讓我知道了學生也有很多類型的,思考型,平時課堂上不善言語,但是能把老師所講的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并且不斷的去反思和思考,舉一反三,活學活用;表達型,無論自己想法或對或錯,不加思考,一股腦兒拋出,多現幼稚。這類學生,不太善于把自己的思考用于指導生活,只說不干。既思考又表達,二者集于一身,這是我們每個老師所期望的,但是往往人不能兩全,因此孔子的這種不以課堂表現定人才的方法可取,以后遇到不質疑,不反問的孩子,我們應該在課余之外留心觀察他們的言行,從而判斷他們的“愚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