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輕重緩急,但是即便知道一些事情很重要,我們還是會在強大的惰性控制下選擇拖延。中國社科院一項調查顯示:目前,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即十有八九的人被拖延困擾。
遇到機會,我們習慣于掂量要承擔的相應風險,反復權衡,以至于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縱然我們知道工作和休息同等重要,但還會為了生計等原因不斷透支自己的身體,不肯慢下來,直到身體發出警示的信號。
說勤奮,我們可以忙個不停,甚至會晚上加班到凌晨;說懶惰,我們非得被截止期限催著,才能像上了發條一樣運轉起來。
說上進,我們意識到想學的太多了,愿意學各種提高的課程、看相關的書籍;說打退堂鼓,學著學著,我們就開始焦慮、浮躁,越看不到成果越想回到舒適區。
說改變,我們制定了大大小小各種計劃,每想到堅持下去會有多大收獲都會興奮不已;說頑固,我們很快就變成三分鐘熱度,用所謂的計劃沒有變化大、計劃太束縛來麻痹縱容自己。
要想活得漂亮、過得瀟灑,必須辨析清楚做事情什么時候要快起來,什么時候要慢下去。當事情錯綜復雜時,要迅速梳理其脈絡,追根溯源,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從根本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你就不會做一些簡單重復、日積月累也不會有多大提高的事情,避免了低效的勤奮。
當一個人能夠在行動上快得起來,心態上也能慢得下去了,他的生活就能夠達到勞逸結合的平衡,既遵從了自己的意愿,又保證了足夠的自律,平衡的關鍵就在于,懂得當快則快,當慢則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