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食堂每天的午餐,供應普通套餐和風味小炒這兩種。前者固定配菜、只需打卡,后者視所點菜肴不同補上差價。由這兩種午餐,在公司的辦公室職員中,就衍生出四種不同的用餐方式。
?
用餐方式A:本部門同事一起點風味小炒。通常由職位較高的同事先拿好筷子和餐巾紙,然后去占座兒;職位較低或者新入職的同事會排隊取菜。用餐時,通常也由高職位者決定或引導討論話題,無論內容是否與工作相關。用餐結束,高職位者會收好飯桌上的碗筷,但不會去端,一般由男同事以及低職位者來端到餐余處。
用餐方式B:不同部門的一起點風味小炒。因為小炒必定要加錢,不同部門的同事愿意均攤,說明平時工作中交集甚密,或是工作之余也有交情。端菜時就不存在職位高低來決定哪個活多、哪個活少了。在聊天時話題通常與工作無關,更多的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收拾餐余時也是各自為戰。
用餐方式C:吃普通快餐,且與其他部門一起的,當然如果沒有其他部門的,也會獨自用餐。這類職員通常去得要晚于大部隊,等拿到飯菜時,同事通常已經吃完。通常他們不喜歡在用餐時討論工作,另外個性也不張揚、甚至有些冷淡。如果說經常獨自吃快餐,基本上在部門內被邊緣化了。即使是與其他部門一起,也表明他/她不是本部門的核心人物。
用餐方式D:與本部門一起吃快餐。通常在吃飯金額不足時發生,譬如一周內吃三次小炒,剩下兩次就吃快餐了。如果經常性地發生,說明這幾位要么是真的不挑食,要么就是經濟條件一般。不過,我調查下來,從一線員工到辦公室職員,只有5%的人認可食堂的普通快餐。
中午僅半個小時的用餐,卻能極大地反映每個人在公司內的交友方式,即我們是如何維系、拓展人脈的?這也是最近在閱讀基思·法拉奇的《別獨自用餐》時思考的,如何利用人脈去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如何分享自己的人脈?
?
第32周的任務完成率為89%(34/38項),計劃時間57.9小時,實際價值時間64.5小時,比上周多1.1小時。時間實際計劃比111%,評分7.5分。
?
一、任務分解
?
一)事業任務
1.關于會議
32.2小時的事業時間中,12.1小時用于開會。如何讓會議變得對于每一位與會者更有價值?這是作為管理者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因為開會是用一個時間換結論的商業模式。
觀察下來,我司開會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早晨的三級會議,通常沒有管理層參加,與會者便不準時。來參會的中層干部,也是雙手插在褲子口袋里,且姍姍來遲。下屬有樣學樣,能晚來就盡量晚來。
2)有工廠總監或者生產經理主持的二級會議,幾乎沒人遲到。但一間4平米的會議室要擠進近20個人,且一開要30分鐘以上,既壓抑又冗長。
3)項目會議,包括與歐洲開的會,雙方各自聊天時間過長,我方無關開會人員較多。會后也從不發會議記錄,待辦事項都是下周開會之前才想起去回顧。
不過,既然永澄老師說過,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以上三條我一個都改變不了現狀,那還不如坦然接受。
?
2.流程討論
之前在工作中受困于“為什么明明發了郵件,他們還不按照執行?”,“我都說了好幾次了,他怎么還是掉鏈子?”,諸如此類的問題,反復發生,無法根治。直到這周參加《躍遷》共讀活動,學習到“當問題解決不掉時,要跳出問題。”這里引入維度的概念:
維度:時空坐標體系下的坐標軸數量。
回到我此前的困境中,如果一維坐標下看待問題,無非對方執行或不執行要求,非黑即白。倘若用如此簡單粗暴的思維方式就能解決,那也就不能稱之為問題了。那我們再升一個維度,在二維狀態下,再引入其他的相關部門或人員,一起加入討論,就增加了問題雙方之間協商的可能性。當然,很有可能在二維狀態也無法根治,此時一種方法是再上升一級至更高的管理層。不過這種方案仍然是就事說事的,處于同一維度。
更好的方式是繼續升維,引入雙方或三方爭議之外、被忽略的參數來討論,打開大家討論的視野。這要比單純地匯報給高一級的領導要有效的多,其實領導們也是這樣思考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當下可以用升維方式來思考,那就意味著,你的思考范式也接近于領導了。
再加上像時間軸,我們還可以再升級到四維上來思考問題。
再回過來,對于當前的困境,我也采取了升維的辦法,全局著眼、流程布局。到目前為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二)學習任務
?
本周90%的學習時間用于參加《躍遷》共讀。由于還未認真閱讀此書,在思想上還沒有產生很多共鳴,帶給我更多的是啟發感。因此只完成了一篇共讀感受。不過,全文梳理下來,倒是對古典老師高山仰止、崇拜無比了。
從《拆墻》到《躍遷》,這才是我心中的大神——《躍遷》共讀01天任務
?
三) 家庭任務
?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工作再忙,也要花時間陪伴女兒。不然,一不留神她就長大了。
?
二、和日計劃關聯
一) 每周蕃茄數
周日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周六 | 平均 |
---|---|---|---|---|---|---|---|
17 | 19 | 19 | 15 | 17 | 18 | 15 | 17 |
從今年第6周起,記錄每周的蕃茄鐘數量,已有半年多。起先閱讀了弗朗切斯科·齊立羅的《蕃茄工作法》,結合日計劃,就采用了這種方式來記錄時間開銷。可是,我從未真正想過為什么要這樣記錄?它究竟有什么意義?借由永澄老師今日日更的闡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
? 判斷價值觀:看看對象是否和你的價值觀有關,如果和價值觀趨同,那就說明很重要,反之就無所謂了。
? 判斷必要性:如果說一件事情是必要的,那它也會很重要。
先看價值觀,我希望成為一個善于判斷、勇于決策的人。人到中年,時日無多,便越發希望提高單位時間利用率,而使用番茄工作法能夠緩解由時間的生成性帶來的壓力、減少被打斷的次數、集中注意力、提高判斷力。
再看必要性,是否一定要用蕃茄鐘記錄?如果不用蕃茄鐘記錄,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倒不一定,沒見過古典、永澄、彭小六也用番茄鐘記錄時間。只要學習、工作進入心流的狀態,就意味著專注與堅韌。
繼續借用永澄老師的話術,你那么重視蕃茄工作法,那蕃茄工作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 把時間都記錄下來,以后跳槽時好給HR顯擺。
- 因為周圍的人都不會去做這么麻煩的記錄,我就更加要做啊!
- 通過每天蕃茄數,可以看出哪天是低潮、哪天狀態好,從而合理地安排作息。
- 我想學會管理時間,將來可以指導別人。
- 已經習慣了,每天不記上至少15個鐘,一天都過不踏實。
通過這種自問自答,漸漸地暴露了我的本性——為了記錄而記錄。如同永澄《問題唯一的原因,用三層系統給出解釋》所闡述的,這些目的在有效層中都是成立的,但放在一起,就會彼此產生悖論。
站在悖論層繼續追問,使用蕃茄工作法的目的是什么?,以目前的認知,我只能回答說,管理自己的精力,剩下的,我得通過人事網書來繼續尋找。
?
二) 計劃外任務
本周計劃外任務花費21.4個小時,占總時間價值的33%。
?
三、周計劃成果萃取
再復雜的系統,也要試著用流程圖的方式表現出來,通過必要難度加深記憶,同時完美呈現。
?
四、周計劃進度控制
?
本周的計劃完成率略有提升,看來互相監督起到效果了。未完成的依然是需要協作的,必須跳出問題來解決問題。
?
五、分析調整
?
再回到開篇所談的不同用餐方式。現在我處于用餐方式C,而我想要每天都和不同的人用餐,以擴大自己的交際面,讓職場生活開始變得絢爛多姿,這樣就能從中找到我所期待的一切。是時候改變一下用餐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