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ve上花了點錢聽人人字幕組組長分享的字幕組和學英語的事兒,投入超值。
下面提取的是我感興趣的幾個問題:
在字幕組,覺得自己每次聽譯方法有問題。可以講講您的方法嗎?
先一句句聽,然后聽完把這句話敲下來;聽不懂可以調成0.8或0.5的語速,如果還聽不出來,那就把聽得清的音節寫下來,那這部分扔到海詞里,很大概率是可以搜出來的,最不濟就結合前后劇情猜。
翻譯過很多英文后,您覺得英文和中文有哪些明顯不同呢?
我們中文用的動詞比較多,動詞短語;如果把一個長句拆成很多短的句子,每個句子都會有自己的主謂賓;英文動詞就比較少,但介詞用的很多;英文句子翻成中文,需要加很多表示關系的連詞,因果關系,轉折的連詞,需要在語意上有這個繼承,要通過什么的關系連詞把整段話的邏輯關系理起來。
在非英語環境下,我(包括很大一部分知友們)都是通過每天背單詞——包括但不僅限于扇貝單詞 新東方的單詞書如CET系列 GRE TOFEL ,你覺得對嗎?
我從來沒有刻意背單詞;光記住一個單詞的拼寫,以及詞典里的中文意思是沒用的;還需要大量的原版英語材料的輸入,通過這個單詞在原版材料里的地位來體會它真正的意思;英語單詞和中文詞語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尤其是很多名詞形容詞副詞,都是很難找到一一對應的中文意思,相當于對每一個單詞你都要重新體會她在英語語境里所占的地位。舉個例子,同樣是笨,dull不屑,貶義;silly帶有可愛的笨;這種意思單詞書即使寫了你也很難體會到這個意思;比如在美劇或原版材料里,當他們打情罵俏的時候說 be silly,在這個特殊的語境下你就會體會的更深刻了。
不建議在背單詞上花費太多時間,只要你能記住它的拼寫和大概的中文意思。后面就需要大量的進行原聲材料的輸入,體會單詞在原版材料中的地位。
閱讀外文原著您是更傾向于分解結構還是單詞意思理解?如何更好的去理解去看懂一篇英語文章呢?
當然要分解結構了,如果你把她拆成單詞意思,你是肯定沒法理解她的意思的。外文原著,作者有一套連貫的思路貫穿下來的,首先要順著她這個思路走,然后把你理解的單詞,句型往上靠,再體會她究竟想表達什么意思。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種思路;鍛煉自己的思路,因為跟外國人進行比較深入的交流,甩高級詞匯是沒意義的,歸根到底還是要交流思想,有自己一套說得通的邏輯來表達是非常重要的。
推薦入門讀物Katherine Woods譯的《小王子》。
平時你在學英語的時候也一直保持輸出嗎?還是只輸入?
平時經常用英語跟自己說話;表達的觀點用英語來表達;但有幾點比較重要:首先,輸出的時候,我會用自己已經吃透的語法和句來輸出;比如說我不會,我直接用google搜一下直接加進去,很可能就是錯的;也會給自己一些錯誤的暗示,導致后面自己將錯就錯,還認為自己是對的。
輸入也很重要,通過看原版書,看電影;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字幕來強化。
好比,搭積木,我只用我自己手里已經有的;如果那個沒有,我會看是否可以通過曲線救國或其他委婉的方式來實現那個目的。
另一方面,我還有一套比較嚴謹地審核積木的流程;我通過各種渠道證明了這塊積木是靠譜的,我才會加進來。
一定不要亂輸出,只揀自己會的輸出;慢慢豐富自己的武器庫。
字幕翻譯里有很多用法不能用中文生硬得翻譯出來,非常口頭化的用法等等,但是如果自己意譯,又很容易翻譯錯,那還如何對此進行翻譯呢?
要看你自己對那部劇還有角色的理解,劇情發展的某個階段,表達的意思畢竟是很有限;如果這幾點自己比較明確,然后你又對句子里幾個單詞的意思,短語的意思了解的比較透徹,很大概率你翻譯的就對了。還有就是如果這句對后面劇情有影響,當你看到后面劇情,那你大概就知道翻譯的對不對了;一些俚語典故都能查到。
做閱讀每個單詞都看懂了,做題目就一臉懵逼,這是為什么?
一個英語句子不只是那幾個單詞組成,比較考驗的是你對語法和句型,詞組搭配;把比較關鍵的句子拆分開來,那幾個單詞哪幾個單詞搭配在一起的,單看單詞你是很難理解她是什么意思的。
怎么樣去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平時高中課堂上的語句感覺都有點中國式思維?
你一定要有這個意識:英文的結構和表達邏輯是完全不同的;寫作文和英語翻譯是殊途同歸的,表達的意思提取出來,然后放到另外一個語言體系里。對你輸出的語言有比較深的理解。
執行方法就是多輸入,原版書,英美劇,不斷體會作者的情感,思想;通過這個來強化單詞,詞組,句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