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2月21日,我開始想寫一個人,后來索性寫了一個有點脾氣的小文。
源頭始于我前幾分鐘在看一篇名為《朋友圈越干凈的男生,套路越深》,原文開頭就有這么一句話“別以為朋友圈發(fā)的少就是不愛玩,別以為不給人留言就是為人正經”,這不算犀利,最犀利的還是后面的那幾句,有興趣的自己可以上網搜索一下,它屬于熱門,很容易找的到。
讀完后,我有那么一瞬間的沖動,想問問那個作者:“你這么懂,難道是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這樣的男生?”
這不算最氣人的,那幾天碼字的各方人士好像走上了同一個路線,什么“請珍惜那些朋友圈干凈的男生”“誰說朋友圈干凈的人套路就深?”“最深的心機是讓朋友圈很干凈”等等一系列圍繞朋友圈展開的話題,坦然的就著他人的生活方式聊的樂此不疲。
我就很無奈了。
如果光看一眼朋友圈就能判斷出一個人的人品,恐怕現(xiàn)實生活里就不會有那么多碎女渣男了。
我想和你做朋友前,加個微信去看一眼你的朋友圈才行。
我想追你之前,等會啊,先加個微信看一眼你的朋友圈。
我想答應你告白的時候,不著急,先讓我看完你的朋友圈。
微信創(chuàng)始人一定不會想到有一天朋友圈也會變成一個人的第二張臉,在還不完全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透過它,竟然還能有識別人內在的功能。
很明顯,它早已不是名義上的那個朋友圈了,活脫脫的一個x光安檢機呀!
關于朋友圈到底與套路和干凈有什么干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記得有個名人說過: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力。
可我就是想簡單問個問題:
你到底喜歡的是我,還是我的朋友圈?
02
我朋友圈里有兩種男生,一種是像照見一樣每天平均發(fā)3條動態(tài)的男生,一種是像帥鍋這樣發(fā)一條動態(tài)就能看一年的男生。
但在我眼里,帥鍋和照見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長的好看。
照見是那種及其容易和很多人成為朋友的男生,前提是能與他聊的來,我指的聊的來是與他之間在某種思想層次上有共同點,這里就不多提了,留著以后說。
帥鍋相反,就我看來,我覺得他窮的只剩朋友了,但他就是不愛發(fā)朋友圈。
這樣說吧,如果哪天你和我一樣看到一個只有一條杠的朋友圈,心里也會郁悶是不是被對方屏蔽了,這個觀點在別人那里可能都成立,可在帥鍋這里,從來不是事。
因為他壓根就沒把朋友圈當成記錄生活的一個地方。
這個能秒回我信息的人,也是從來不會給我點贊的人。
無論我發(fā)什么,抱怨天氣的,埋怨食堂的,甚至于連祝他生日快樂的,他都一種“我從來不看朋友圈”的姿態(tài)向我表示“我看不見”。
平常我愛和他們開玩笑,真的,我不介意你朋友圈發(fā)了多少,只要你還在,不要讓我想借錢的時候找不到人,就可以啦。
真的,只要你自己覺得開心,交流的簡單一點,真誠一點,就足夠。
03
你為什么朋友圈那么干凈?
最冷的回答莫過于:我不是套路深,我只是不用微信。
但對帥鍋來說,原因只有一個,懶,且懶癌晚期。
還有就是他沒有時間,我說他沒有時間是真的沒有時間,一點不夸張,帥鍋今年大三,忙著考研,他的考研準備工作做的是相當扎實,你見過一個學生從一進大學就開始研究與專業(yè)相關的各大的院校的分數線和錄取率嗎?我見過。
對這個每天11點宿舍熄燈后還在臺燈下看書的帥鍋,有時候我都想說,世上題目千千萬,何時你才能做的完?
誰也不能不承認,這樣的生活很充實,不是每個人都有隨時隨地發(fā)朋友圈的習慣,分享不是炫耀,不分享也不是謙虛,干凈的朋友圈說明我正專注于在做其他事情,我有自己固守的內心,只是不愿意把它放在公開的平臺上,就像那句話說的,我很坦誠,卻也不愿意傾盆而出。
優(yōu)質的生活在于我一直喜歡做我自己。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人心易浮躁,信息來源也是龐大又破碎,在這個隨時能爆紅過氣的年代,一不小心就會被只言片語拖到道德高度的溝里去。
發(fā)個朋友圈而已,哪來那么多事?
我愛發(fā)朋友圈,是我隨時都想讓一些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是我有表達自己感受,又或者只是我想多留下一些東西,在多年之后回頭來看自己走過的路時,不至于空白一片。
我不發(fā)朋友圈,可能是我有選擇恐懼癥,不需要為了發(fā)一條朋友圈找配圖糾結一個小時,也不必沉浸在等待朋友點贊和回復的焦慮中。
或許有天我突然就覺得發(fā)太多沒有意思了,安靜沉寂了,不要覺得我是過的不好,我沒有考試掛科,我沒有失戀被甩,我不是工作不順心,也不是家人生病,更加不是把你屏蔽,僅僅只是想閉關修煉一下。
或許有天我開始從一個月一條動態(tài)加速到一天兩三條,別驚訝,我不是被盜號,也不是手機丟了,完完全全的本人操作,完完全全的是想嘗試一下另一種生活。
我選擇的都是我覺得會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生活方式,這些能讓我行走的有目標有方向有力量,而不只是隨波逐流。
發(fā)不發(fā)朋友圈只是個人喜好而已,無論分享的多與否,都不能拿來評價一個人可不可靠,畢竟你喜歡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人的朋友圈。
04
我朋友圈里還有兩個哥哥,對,我家的哥哥。
有人說,我在黑自家哥哥的路上已經一去不返了。我承認,因為我一直記得一句話“愛到深處自然黑”。
為了好分辨,我給他們的備注分別是“男神”和“丑哥”。至于誰是誰,看過我之前有寫了他們那兩篇的人應該都知道。
同樣是哥哥,或許是工作性質差異,他們走的是不同風格路線的朋友圈。
男神微信簽名是:從山中來,到山中去,路不在腳下,在心里。
丑哥微信簽名是:無。
男神最近一條朋友圈發(fā)的是:一大波大咖開會,研究重要經濟走向,小憩友云:喝咖啡不加糖,不加伴侶,才有意境,能提升精力,讓人頓悟。隨后嘗試,強忍喝下,果然,如醍醐灌頂,不得不說:太TM苦了
最下面有他自己的一句評論:一半靠努力,一半靠天意吧。
丑哥最新一條朋友圈發(fā)的是一張很有意境藍天白云的照片。時間2016年9月15號,我本以為在我的潛移默化下,他也走上了文藝青年的道路,誰知晚上他卻在下面加了一行字:統(tǒng)一回復,這是小孩發(fā)的,我也不知道是哪。
需要提一下的是,逛男神朋友圈耗時多久尚未知,丑哥的只需一秒,他就3條動態(tài)。
男神的微信是一直有頭像的,是個喜慶的我也看不出來到底是誰,丑哥的頭像呢剛設置一個月,在這之前,他就是你們眼里客服人員常用的無臉頭像,連他自己都和我說:哎呀,每次和我聊天,我同事他們都會覺得自己手機中病毒了。
過年最期間火的文章標題大概就是:放下手機,你的家人不在朋友圈里。
我放不下,因為我的家人都在微信群里,就這樣看似性格迥異的兩個哥哥,一不上班在群里的嘮嗑程度上的火熱卻是不分高低。
因為是親人,所以隨心所欲,因為太過于熟悉,很多話就不需言語,不管他們是不是愛發(fā)朋友圈,是不是愛給你點贊評論,你心里都知道他們在看著你,或早或晚,都是在關心你。
05
我是那種朋友圈很干凈的人,但如果有人借此把我定義為套路深的女生,我一定是不認同的。
如果有人來翻我的朋友圈,會發(fā)現(xiàn)除了各種花、偶爾轉發(fā)的一篇自己寫的小文章,幾乎沒有什么可看的點,千萬別說我高冷,我會跟你急噠。
我常認為,朋友圈是個能看出別人喜怒哀樂的地方,但不適用于我。
相對而言,我的qq空間會豐富很多,周國平說,我天生不愛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之所以不常發(fā),不是為了裝逼,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我并不覺得自己不發(fā)動態(tài)就是自己生活無趣的證明,更何況,千金難買我樂意。
我想認識某個人時,就直接發(fā)私信過去。
我想念某個人時,就直接和她點開視頻。
我想見某個人時,買張車票背著包就去了。
我不是愛研究人的心理,卻是接受不了拿一個朋友圈就給人家貼標簽的行為。
我從不介意我喜歡的人在朋友圈曬娃、賣面膜、不介意她每天一張賣萌自拍,更不介意她每次一下廚房就發(fā)一張美食照~,我微信上57個好友,都是我喜歡的人,在我看來,她們哪怕發(fā)著不著邊際的消息,我也覺得可愛至極。
有的人熱衷于發(fā)朋友圈分享和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這是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也有整天忙于發(fā)朋友圈配片文字正能量滿滿,卻整天無所事事閑逛達,與朋友圈中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向上完全不同,真正的他敏感脆弱;也有那種忙到連看朋友圈的時間都沒有的人。
從始至終,這就沒有什么是否套路的問題;世間很大,“奇葩”也多,當然也就有不發(fā)朋友圈或朋友圈及其干凈卻滿是套路的人。
畢竟,你喜歡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朋友圈。
友情提示,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別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活在自己的日子里,人生雖然如戲,但求本色出演,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