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大概是五六歲時吃到一顆糖時的小心翼翼與甜蜜,亦或是十四五歲偷偷喜歡一個人的可愛與歡喜...可是有沒有某些時刻,你覺得自己并不快樂,甚至你開始模糊快樂的定義。親愛的,你別逞強,無所謂快樂與否,你要哭就哭要笑就笑,沒有人會介意。
不知何時我開始扮演著說客的角色,告訴身邊的人該如何獲得快樂,哪怕知道于逆境中的他們而言,自己的言語不痛不癢無足輕重。其實自己也知道,面對這樣一個時代,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快樂有多么不易。
前段時間,抑郁癥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恰逢身邊朋友情緒亦十分低沉,于是陪她聊著,我能明顯的感受到她不以為然的語氣中流露出的膽怯與恐懼,可她不愿直說,我也只能一步步引導,讓她說出心中的郁結。許久,她終于愿說,情緒激動,我明白她內心曾經歷的掙扎,于是也只靜靜聽著。說閉,她深呼了一口氣,說舒服多了,我看著她,像看到了無數21世紀時代背景下被壓抑的孩子——他們被父母嚴格的約束,他們面臨著沉重的升學壓力,他們或因成績而自卑,或因得不到真正的自由與理解而痛苦,他們蜷縮在角落里哭泣,他們沉淪在孤獨里掙扎......可他們不愿說,一方面怪這世界變幻莫測,讓人極度缺乏安全感,做什么都顧慮太多,甚至連傾訴都變得十分奢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暗示他們有什么事只能自己承受,要堅強要無所畏懼,要獨立強大才能贏得這世界的尊重。
可是,那些所謂的教育家,他們有沒有想過,用如此多的成人世界的規則去約束一顆正在成長的心靈有多么殘酷。是的,國家有恩于我們,因為一直在倡導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但是所謂的身心健康,不是拒絕黃賭毒就能被保護的。心理健康表現在各個方面,也需要科學的方式進行疏導,可據我所知,當今中國對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依舊有所疏忽。知道抑郁癥為什么會看中青少年這個群體嗎?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青春期作祟,情緒起伏不定,容易被外界所影響,她們需要陪伴需要被理解,可他們的需要并未被世界善意對待,相反他們的敏感被說成是矯情,他們的患得患失被說成是無病呻吟,于是他們開始封閉自己,因為怕受到傷害而恐懼甚至避免與外界的接觸,與此同時抑郁癥便乘虛而入,由此,快樂于他們來說變的遙遙無期。
可是,為什么純真的情感要被機械的規則條例所禁錮,為什么真性情總要屈服于現實,我們活著,不就是抱著欣賞的態度來這世上走一遭嗎,所謂成功與失敗,也不過是過眼云煙,無論你貧窮亦或富有,終是要歸于塵土。
你真的快樂嗎,也不必再去追究。你要能哭能笑,你要敢愛敢恨,你哪怕單槍匹馬浪蕩江湖,也要豪氣沖天告訴世人:我樂意,我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