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要!我不想吃了!”
“再吃點吧!你看,這鱔魚多漂亮,滑溜溜、亮晶晶的. . . . . .” 說著,我又夾起一塊舉起了手。
小妞的眼睛瞪得跟桂圓似的,嘴巴閉得緊緊的,臉漲的通紅好像一只蕃茄。
“算啦!不想吃就別讓她吃了,你想讓她以后都討厭吃鱔魚么?
先生的話,讓我一愣。
是啊!我這是在做什么?
小妞今天明明吃得不錯,只是鱔魚吃少了而已,為什么我會?
鱔魚,鱔魚. . . . . . 原來如此!
因為鱔魚,今天我是特意為小妞做的,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去清理,可小妞只吃了兩口,明顯沒達到我為她精心準備的心理預期。
晚飯后,我收拾著碗筷,陷入了沉思。
曾幾何時,我把曾經自己最討厭父母對我做的事,在對孩子做?!
二、
大約10年前,一個星期二的上午,當時我還是日資銀行的一名小白領。每天最得意的事情,就是可以悠閑地騎著一輛單車,穿越繁華的陸家嘴:2853米,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公司。
那天上午,當我起身準備倒水的時候,忽然肚子一陣隱痛,我心中暗叫:不好!要來好事了!問題倒不是事先沒做好準備,而是根據經驗,每次來好事的第一天我都會痛得死去活來. . . . . .
果然不出所料,拿著水杯剛回到座位的我,就開始直冒冷汗,兩眼發花眼冒金星。心想著去更衣室休息一下吧,于是,站起身扶著墻,憑著印象中的路線慢慢挪向更衣室。
進入到更衣室,我已經愈發難受了,眼前的景象,仿佛都被潑上了一層墨汁,身邊傳來同事關切的話語聲,仿佛也來自于另外一個世界。我木然地點點頭,囁嚅道:嗯,不太舒服。
更衣室里放著兩張折疊床,是同事放在那里午睡用的。我艱難地爬了上去,直挺挺地趴著一動不能動。
“小達,你好點沒?我幫你叫輛車,你就回家休息吧!”不知過了多久,耳邊傳來了同事的聲音,”科長說今天沒什么要緊事了。“
“好的,謝謝你!“
一個人艱難地走在馬路,肚子傳來的痛感讓我覺得害怕,好不容易叫到一輛車,貼身的內衣已經被汗水浸透,腹部的痛感越來越劇烈,好在馬上就可以到家了。
剛進門,就傳來了爸爸的聲音:
“哦喲,怎么回來了呀!“
“我肚子不舒服,請假回來了。“
“哦!你的車騎回來了嗎?”
“沒,我打車回來的。”
“啊!打什么車呀!有車不騎回來,多浪費錢!那自行車怎么辦呢?@#¥#@%¥……¥%”
“. . . . . .“
我一時噎住,無話可說,直接進了自己的房間,“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肚子痛,心更痛!
認識先生后,我曾好幾次和他說起這件讓我耿耿于懷的事:自己女兒都說不舒服了,疼成那樣半條命都沒有了!還在那里只知道算計著錢,一點都不顧及自己女兒的感受!
每每和朋友聊起這件事,大家也都唏噓與不已. . . . . .
然而現在的我,卻又在不知不覺中,因為這樣那樣“無關緊要”的原因,在忽視著小妞的感受呢?
三、
曾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孩子手里拿著一輛小汽車。走過廣場,見到個熟人也帶著孩子。那個小朋友看到小汽車,也想要玩。
于是,這位媽媽彎下身,問孩子:寶寶,咱們把小汽車給弟弟玩一下好不好?
沒想到,孩子毫不猶豫的搖頭,響亮回答:不好!
于是,這位媽媽怒了,說你個熊孩子,咋就這么自私呢!不行,今天一定要把孩子教育過來。
于是,這位媽媽時而和風細雨,時而威脅利脅,強迫孩子答應把小汽車給弟弟玩。最終孩子斗不過她,含淚認輸。
這位媽媽很滿意,教育孩子說:做人,就要懂得分享!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
父母出于種種考慮,要求孩子學這學那:鋼琴啊、圍棋啊、畫畫啊. . . . . . 孩子或許根本就沒有那個興趣;又更或許是 爸爸媽媽那種過于焦躁的逼迫態度,讓孩子失去了去體會這些興趣項目本身的樂趣。
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他的夢想,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明白什么事情可以讓自己最振奮,那時在心中出現的夢想應該是最真誠、最清晰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老師、父母或社會往往會把很多世俗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這個好、那個不好。其實很大程度上,這可能會讓孩子把自己的夢想包裹起來,隱藏起來,他們因此去做父母未能成為的人,然后無感地走著本不該他們走的人生軌跡。
最近網絡上流行起一股“讀書熱”,一時間好多微信公眾號都辦起了讀書會,尤其是對于孩子“國學修養“的讀書會,其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尤為深刻:每周兩次語音播放,不用家長先學習,直接播放給孩子聽!
相信能夠被這段話吸引過去的家長,大多本身對“國學“沒什么興趣,而只是“應該”地覺得:孩子需要學這些,別人在學,我們要跟上、不能落下。那么可想而知,父母對于國學的這種“沒興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感受,而“聽音頻”對孩子而言將會變成味同嚼蠟的“任務”,怎么可能會產生由衷的興趣呢?怎么可能和那些真正喜愛中國經典,并樂于津津樂道地陪伴孩子一起讀書的家庭相提并論呢?
忽視“感覺”的學習,不但沒有好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學習都是痛苦的,學習都是沒什么意思的,學習就只是機械地背誦. . . . . . 等等的認知偏差,從而影響到他們未來對于學習的熱情。
四、
孩子不想吃,可父母覺得有營養、或是因為那是自己“精心準備“而強迫孩子吃;
孩子不愿意分享,可父母覺得那是“做人的道理”而強迫孩子分享;
孩子覺得學這個沒意思,可父母覺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逼迫孩子學習;
. . . . . .
說到底,這和我爸爸當時無視我肚子疼、身體虛、體力不支的感受,而責怪我“浪費錢打車回來“何嘗不是一樣的?
因為自己心中這樣那樣的“應該”,忽視對方心中最最真實的感受?!
其實:
孩子今天少吃一口,又何妨?
這次因為是“心愛之物" 所以就是不分享了,又如何?
孩子對于 "國學" 不了解,父母為何不能懷著一顆“初學者之心”和孩子一起投入地學習呢?父母本身最真實的,想要學習的態度,才真正能夠影響到孩子、并帶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感受恰恰才是最重要的!
五、
中國人羞于談感受,卻常常為感受所困擾。
因為不談,不代表不在乎!
等到心中的“不快“、”不適“、“不滿“積聚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人都會爆發,這是一種本能。
就好像日劇《四重奏》里: “是否要在炸雞塊上撒檸檬汁" 這樣一件小事,卻讓一對夫妻如鯁在喉。很多貌似“相敬如賓”的家庭,忽然就爆了一個冷門:丈夫離家出走了!兩個人過不下去了,離婚了!大家覺得:兩個人背景相當、什么都挺好的,怎么就過不下去了呢?
關鍵就在于:感受不好!
如果從小就一直被教育著:感受不重要,道理才重要。這樣的人,會因為這樣那樣的“規則”而壓抑自己的感受,造成關系間的溝通不暢,最終就很容易爆出這樣的冷門。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深度,決定著他們之間的關系。“無法談感受”的人,會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而我們這一代,多數是被這樣 "無感" 地教育起來的。因為從小自己的感受長期被忽視,所以慢慢變得不再敢表達自己,甚至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羞恥的。
然而感受,它產生于內心,存在于軀體。
無法和它講道理,無法假裝視而不見,無法用理性去消除它。
忽視和壓抑只會讓它在身體里埋藏得更深。
你以為它消失了,它卻會無聲無息地影響你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甚至在身體上有所反應,產生各種各樣的病癥。
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
不要讓自己曾經的經歷“重蹈覆轍”;
不要讓埋藏在身體里的“木馬程序”操控者我們。
為了孩子今后的人生、幸福,
對他們的感受多一份尊重。
你會驚喜的發現:
哇!原來我竟可以和孩子相處得如此親密!
這,才是親子間本該就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