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很短,不過百年,有時時間很長,長到足足有半天。
人的生存靠著一呼一吸維持,便以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了我們輸入輸出要相應地成比例。離開簡書的大半年,大多因考研忙碌,這是堅定和迷茫并存的日子,總之是輸入大于輸出,自己要么是沒有想法,要么是有想法時顧不上記錄就便要閉眼忙著趕赴下一次朝露了。歷史是經歷者才配記載的,但這段時間我卻一時不知怎么描述,它簡單的像一張白紙上勾勒出幾個線條,也復雜的像是解不開的線團,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不斷向內心去,不斷消化,不斷求證。
不久前,回看曾經寫下的文字,心中頗有感觸,于是想再次耕耘,記錄這些平常的日子,努力拼湊起在人間活著的證據。也許是我寫的過于零散,以至于我在翻閱自己的文章時都覺得有一些陌生,但每次看都有新的收獲,人是經歷實踐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想法的,看到那一行行文字我就會回憶起經歷的事,即便是有時會失真。
2022年12月25日,研究生考試結束,走出考場的我既像一只從牢籠中獲得解脫的動物,又像是朝圣者,世界又一次為我敞開了實踐的神圣之門。備考時,每當積郁,便會在適當時機與同樣積郁的同伴共勉,以得慰藉,當感觸真正落到內心,就像是水中泛起的漣漪一般,慢慢平靜下來了。我曾因艱深晦澀的理論而埋怨這一切,但事后回想起來,知道作者與我們的實踐和內心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導致我們在理解時不能很好的代入,所以才又靜下心來繼續追求真理。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這是我在課堂上受啟發明白的道理,更是我在背書時感同而深受的想法。人需要周圍人的鼓舞,也需要安靜,在內心浮躁之時,我時常會看向教學樓前那一排樹,它們曾是我用來領悟“人化自然”與“認識”的重要載體。新蓋的宿舍樓還沒有竣工,在那樓前不遠處立著的是它們,它們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喜不悲的,可當秋天的風穿過它的身子,它也會褪去那曾經的繁榮,當凜冽的風刺向它時,它也會發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哀嚎。鞋四周的小蟲,渾身是毛茸茸的刺,我用樹枝撥弄它,它蜷縮,從教學樓前的瓷磚臺墜下,爾后又開始攀爬,我十分想弄清楚它是否有自己的想法,但這也許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題目。當上下課鈴聲響起,我回過神來,又開始了歷練。
有人將人生比作旅途,也有人將它比作一條蜿蜒曲折的心路,我習慣于說它是一條路,在現在看來也是心路。考研的這段路,我不知道是如何走來,但回想起來總是莫名心懷澎湃與感激,不管試題是否做的理想。
假期返鄉后的第一天,我便中了“陽”獎,盡管家人早已經歷,但為了他們的健康,不影響他們的生活,我索性將自己關在了屋子里,這十一天中,我在沉寂與炙熱痛楚中重獲新生,但擺脫病毒的我并不因此洋洋灑灑,反而更加喜歡安靜了,心里多了一絲坦蕩。元旦與春節,陰陽歷的嶄新開始,我在走親訪友中了解了親朋近來狀況,在家鄉,一年沒回來的我感覺周遭變了很多,曾經的車馬慢之感也有了變化。近來,除了論文的撰寫與修改外,我還在《三體》世界中遨游,它又使我想起了童年時對于宇宙發起的疑問。古人在面對未知現象時,除了占卜和利用當時現有的技術進行探索外,還善于從自己的心中尋找答案,至微觀而盡廣大,細致至極便是無限廣袤。當雜事過多,便會使前路模糊,我們不妨向內心去,求于內,勤拂拭,撣塵而凈。
落此,謹筑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