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寫這個話題,因為我沒想明白。
我最近常常困惑于“上床后入睡前,究竟該干點啥”這個問題?
一邊想著繼續開心智看書學習,一邊不自然的打開騰訊獨播劇的歷史記錄。但工作一天精神疲憊全身癱軟,此時看書“帶寬”還夠用么?
沒有這項困惑的你,或許是因為不服標題才點擊進來吧!
請回答(話筒):
新聞能解決硬盤壞掉的問題嗎?廣告能解決公寓停電露宿街頭的問題嗎?
答案大家都知道的,顯然都不能!
其實標題的意思是“地球上很多人吃不上飯 ,為什么還要發展航天事業?”
這個好問題來自于一名贊比亞修女Mary Jucunda。
1970年,面對國家耗巨資支持航天項目這件事,她跟很多人一樣產生質疑,隨后她致信給NASA航行中心科學副總監史都林格博士。
史都林格很快回信,NASA還以《為什么要探索宇宙》為標題對回信進行公開發表。
回信中,博士先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400年前,德國一個瘟疫正在蔓延的小鎮上,有一個令人敬佩的伯爵,他將大部分財產都獻給鎮上的窮人。
但有一天伯爵置病痛中的人們不顧,而傾其所有資助一個只愛琢磨玻璃片和鏡筒的怪人。縱使名譽掃地,伯爵依然不為所動,他堅信對這個怪人工作的資助能帶來豐厚回報。
這個回報,便是顯微鏡的發明。
此后,顯微鏡給全世界醫學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史都林格還告訴Mary Jucunda,“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于原始花費的收益。”
最后,史都林格還分享自己做研究時的使命感“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或許讓普通人承認發展航空事業的科技意義,并非難事。
但當人們被碎片化廣告信息和娛樂新聞包圍,這也能讓世界更美好嗎?
事務的兩面性,正如Albert Schweitzer所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仔細想想,廣告和娛樂信息的確也有憂心忡忡的地方,比如:
1,碎片化知識,可提取有用信息不多,思維方式慣于粗淺。——無腦族
2,廣告泛濫,真正好產品難以甄別,商業競爭更為激烈。——濫主婦
3,浪費時間,娛樂有時突破道德底線,還可能毀三觀。——追星狂
優質的創意和演繹,也充滿美好和希望的力量,比如:
1,認知成本低,更易引發人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向往。——求知
2,不斷突破表達和審美的新標準,創作能力隨科技進步迭代。——創新
3,用另一種方式,切換下人生沉重晦澀的部分。——積極
科技的進化在于技術,人文的進化在于教育和創作。
人們之所以愿意在娛樂和廣告里消遣,無非是想看盡理想的生活無盡的美好,滋潤下已經干涸的軀殼和頭腦。
所以別糾結,勞碌一天后,偶爾放下手中書本去追個劇或聽一則廣告,并不羞恥。
來,Feeling一下!
我終于說服了自己。
于是安心打開騰訊視頻,追劇去了!(得意)
不二姐姐的話:
清理你的無效社交,取關大多數訂閱號,關閉你的朋友圈。
想要跳出信息干擾的圈,親愛的,以上方法你能做到么?
當你感覺記憶力下降,情緒煩躁或思維麻木的時候,是時候要剔除雜草了。
誠品創始人吳清友先生說:起心動念最重要,其次是下決心,再次是能力。
與你共勉。
晚安。
原創文章,版權歸公眾號花不二小姐。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