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閱讀雞湯時,我在思考什么

從初中起,我就開始閱讀成功學和勵志文學,在當時這兩種文學風格剛剛進入主流視野,所以甚是流行,與今日動不動就反雞湯的主流思潮截然不同。現在成功學和勵志文學被冠以“情緒煽動,制造焦慮”的帽子。但我認為,書籍市場本來就魚龍混雜,特別是在近幾年資本的推動下,很多書籍在創作之初就是奔著“暢銷書”去的,所以經常出現很多嘩眾取寵的作品。書讀的多了,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主張。

為什么會先從“雞湯”開始呢,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這些“雞湯”的受益者。其中最大的收獲就是獲得了“向上的力量”,縱然很多雞湯文學有煽動情緒,制造焦慮之嫌疑,但是終歸要回到一個最本質的問題上,那就是“我們最終要獲得什么?”。上學時,閱讀這些書籍的感受不深,獲得的更多還是情緒上的亢奮,腦海里的憧憬。但到初入職場,至現在的創業,這股向上的力量,都伴隨著著,推動著我穩步發展。也多次的幫我度過難關,當然,這里的難關多數是指情緒上的,因為越長大,越能認識到,自己并非是能掌控一切的主角。所以反觀“我們最終要獲得什么”的問題,我的答案是,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尋找“向上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向上的力量”,近幾年我開始練習著如何平和的應用在書中學到的知識,也是試著將抽象的概念具像化,分解成為一個個普通人也可以觸碰到的點。所以將“向上的力量”暫且分解為“比別人多做一點的力量”和“帶著思考不斷重復的力量”,這兩點也是我一直在工作中奉行的。

“比別人多做一點的力量”,當我在做程序員的時候,經常試著做一些“分外事”,比如參與到上游的業務設計當中,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也獲得同伴的認可,這位我后來轉型成為PM奠定了基礎(本質是多了一種職業選擇)。當我做PM的時候,我主動扮演售前的角色,協助銷售打單子,與客戶直接交流,也與很多客戶成為了好朋友。這讓我接觸到各行各業的客戶,形成了對商業邏輯的認知,也積累了一定的認為,為后續創業提供了資源。就是這樣,每次都比別人多做一點(分外事),讓我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也多了一些職業選擇,不必陷入某一種固定的能力或職業。

“帶著思考不斷重復的力量”,這一點在我當前看來尤為重要,在前幾年,憑著自己年輕,一直在探索人生和事業的邊界,當然這種探索今后也還要繼續。不過,人的心力畢竟有限,所以自己也開始收斂和聚焦。其實在畢業初期,是很難形成對自己發展方向的判斷的,因為經歷有限。但是如果到了一定年齡,仍沒有清晰的定位,則算是麻煩事了。所以可以說,前期所有的探索,都是為了后續的定位。找到定位后,就要不斷的在這個方向上去打磨自己,不斷再每一次重復中思考和改善,最終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那么成為專家的好處什么?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形成自己的“壁壘”,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競爭”是無法逃避的話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體力和精力都會下降,面對年輕一代沖擊和同齡人的競爭,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續構建自己的經驗壁壘。那么帶著思考不斷重復,就是構建經驗壁壘最為簡單有效的辦法。

最后想說的是,“存在必有其道理”,成功學也好,雞湯也罷,最重要的是讀它的人的心境是怎樣的,我們想從中獲得什么。因為最重要的不是書本身寫的怎么樣,而是其中的知識是否能為我所用,尋求向上的力量,好的我們就留下,不好的自然要果斷拋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