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女的社會里,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毫不偏心的。
從古至今,無論門第,父母的偏心總是一個大問題,稍不注意,就導致兄弟鬩墻,至于那高門廣第,更有骨肉相殘非至你死我活不可的。
《古文觀止》開卷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講的便是這樣的故事。
鄭公即是鄭莊公,是開春秋霸道風氣的一代宗師,所以僅從時間跨度上講,堪稱春秋第一梟雄。
鄭莊公以嫡長子身份即位,但其母姜氏偏愛小兒子也就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
姜氏便向鄭莊公提出把制邑封給共叔段,莊公以制邑地勢險要曾有公族借之謀反被殺而拒絕了,并應允其他地方隨便共叔段挑;
姜氏趁勢便向鄭莊公要求把京城封給共叔段,鄭莊公答應了姜氏的要求,并稱共叔段為京城太叔;
之后,共叔段暗地里讓兩個邊邑的官員歸附他,不久便公開將這兩個邑納入自己的封地,接著他又加固城防、備戰練兵,準備攻打莊公所在的都城。
共叔段準備好后,又約姜氏為內應,似乎打敗莊公已經唾手可得了。
但前邊說了,鄭莊公是一代雄主,共叔段的所有動作都在莊公的監視之下:共叔段反跡已昭,莊公馬上先下手為強,然后老虎哥哥抓住了羊弟弟撕碎了……
偏心,害了小兒子。鄭莊公固然有釣魚執法的嫌疑,都說了人是一代雄主,后來連周天子的肩膀都被射了一箭呢!
鄭莊公雖然惱恨姜氏,但后來在大臣的勸告下,還是與母上同歸于好了。
而戰國時,趙武靈王,那個推行胡服騎射、精于地緣政治、在位期間連變法后的秦國(羋太后親政那會兒)都不敢正視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可就沒那么幸運了。
趙武靈王覺得小兒子趙何有才能,便立趙何為太子,不久傳位給趙何,自號趙主父去研究地緣政治去了。
但趙主父隨后又覺得這樣對不住長子趙章,于是把代地封給趙章,號為安陽君,又派田不禮輔佐趙章。
加以趙國代地和邯鄲兩派勢力本就存在政治分歧,賴于趙武靈王的調和才不致于矛盾激化。而趙武靈王變成趙主父之后,形勢就不一樣了,代地勢力開始聚集在趙章周圍蠢蠢欲動。
于是在一次祭祀活動中,趙章謀反,旋即兵敗,而趙章和田不禮逃往趙主父所在的沙丘宮尋求庇護。
此時的趙主父哪里還庇護得了趙章!在惠文王趙何的默許下,大臣李兌等人帥軍闖入沙丘宮殺死趙章和田不禮,并圍困沙丘宮。
然后,三個月后,水盡糧絕的趙主父被活活餓死了。
這一切,據說趙何是不知道的:“李兌,你們大膽,竟敢背著我餓死父王,陷孤于不孝之地!……死透了嗎?愛卿再去確認下?”
偏心啊,不光會害死小兒子,也會害死大兒子,甚至害死自己。
趙武靈王雖然下場悲慘,但眼光確實不賴,趙惠文王在位期間,重用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人,趙國還強硬地對抗著來自西方最強大的敵人……
但東漢末年,有兩個亂世英雄,因為偏心,至于子孫后世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
袁紹,死的時候,立小兒子袁尚為世子,導致長子袁譚與袁尚、袁熙大戰連綿,被曹操坐收漁翁之利,不久河北之地盡失,三子之身俱喪;
劉表,因寵幸蔡氏,便立與蔡氏生的小兒子劉琮為世子,長子劉琦避禍江夏。劉表死后,曹操大軍南下,劉琮舉州投降,劉琦無奈只好依附劉備,荊州之地再不為劉表一族所有。劉表十數年苦心經營,毀于一旦。
鄭莊公他爹在的時候,姜氏其實是請求過立共叔段為世子的,但沒得逞;而趙武靈王,袁紹,劉表,或多或少是因為寵幸姬妾而立少子的,然后就悲劇了。
所以紅顏說:“怪我咔!”
這是我的玩笑話,是士大夫們為皇帝管不住自己那家伙開脫的獻媚話。
在家天下的社會里,立少子是助長了非分之想的,是會導致脆弱的等級秩序崩潰的,所以唐初李世民功勞天下第一,李淵都未敢立其為太子,自然是深知立少子的弊病的。
當然,在儒家道統下,李淵戰戰兢兢想要盡量端平的那碗水最終還是被打翻在地了。但穿越時空,當我聽見玄武門之變后,太子宮、齊王府,李世民幼小的侄子們凄厲的哭聲在權力屠刀下戛然而止時,我想:“李淵真的很努力在做個好父親了……”
在那個時代,嫡長子繼承制也許恰恰是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