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悅顏
“對死亡最大的恐懼,在于它與我們擦肩而過,留下我們獨自一人”, 在《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一書中,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提到死亡時,如是說。或因如此,主人公歐維雖然刻薄,但卻能引發讀者共鳴。
悲傷的人適合在童話里療傷,因為大部分童話,不管過程如何坎坷離奇,都會有個完美的結局。在《外婆的道歉信》一書中,就有許許多多像歐維一樣的傷心人。
《外婆的道歉信》一書,采用倒敘與插敘相結合的形式,初讀起來瑣碎且有些凌亂,但待讀者用線索將一一個散落的故事串起來,就會覺得這是個構架完整且溫暖治愈的故事。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是位優秀的生活觀察家,那些穿插于文字里的細微感受,貼切且迷人,這種感覺在讀《被占的宅子》時也曾有過,“怪物的樣子像是個極度疲累的人,每隔一段時間被人用一個裝滿酸奶的枕頭大力砸醒”;“女人深深吸了一口氣,深到如果你扔個硬幣進去,都聽不到它觸底的聲音”,如此種種,讓故事本身多了幾分值得玩味的成分。
故事的大背景設置在印度洋海嘯之后的第七年,也是小主人公愛莎七歲的時候。這七年,外婆停止奔波,從“不是一個好母親”到“努力做一個好外婆”。“每個七歲的小孩都應該擁有一位超級英雄”,而外婆就是愛莎的超級英雄。在外人看來,外婆是古怪加過度活潑,但卻是愛莎堅實的同盟軍。
永遠不要小看一個孩子,雖然只有七歲,愛莎卻夠將《哈利.波特》、《X戰警》以及《獅心兄弟》等書中的形象與現實中的熟練類比。愛莎心思細膩敏感,比如面對二胎,還是同母異父的,心里害怕愛被剝奪,卻不能表達,只有外婆能讀懂,且為她不惜公然與她的女兒、女婿們“為敵”,盡管愛莎知道外婆也是愛他們,但也由此不得不更愛她外婆。
外婆就是有這么多“不正常”的邏輯,她甚至提出用猛料改寫壞記憶的辦法。但正是這種毫無理由的力挺,讓愛莎明白,另類并不是什么壞事,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外婆那里,允許恐懼與悲傷的存在,她一次次帶著愛莎去她的童話王國。那里有六大王國,儲存哀傷的密普洛瑞斯,有音樂的發源地,有勇氣和戰士的故鄉,有守護夢想的密瑞瓦斯,更有盛產童話故事的密阿瑪斯。在那里,愛莎知道了暗影、狼心、嗚斯以及海天使、金色騎士等角色,而自己也化身為一名騎士,去戰斗,去保護城堡。
外婆離世前交代的最后一個任務,就是讓愛莎去尋寶(道歉信),也正是這次歷險記,讓愛莎看到現實與童話交匯激起的水花,所有童話里的角色在現實中真實存在,也正是外婆的童話王國拯救了如此多的傷心人。與歐維的經歷類似,鄰居們一開始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尤其是布里特.瑪麗,簡直就是女版的歐維——刻薄、愛管閑事。
在一封封道歉信的引導下,真相水落石出,這個過程讓愛莎已然有了成為別人的超級英雄這項能力。人與人,之所以有誤解,是因為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