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美國來的朋友聊天,她極力向我推薦一本風行全美的書。本來對所謂的暢銷書是敬而遠之的,覺得它們有著太多商業運作的色彩。但是朋友的一句話卻吊起了我的胃口——她說,你想不想知道婚姻是否是女人最終的幸福歸宿?你想不想知道在滾滾紅塵中,什么力量能給女人以最可靠的幸福?
于是迫不及待地買來看,想看它有什么出彩之處。這本書的原名叫《EAT、PRAY、LOVE》,即美食、祈禱和愛,但是中文版譯名卻為《一輩子做女孩》。在這里,“女孩”代表的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活力與精彩。做女孩,意味著被呵護、被寵愛。可以說,一輩子做女孩,是每個女人的終極夢想。然而,大部分女人都不會如此幸運,她們在從女孩變成女人的“成熟”過程往往忽略掉自己,被平凡庸碌的生活所淹沒。到底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如何“返老還童”,找回女孩時代的純真與快樂?《一輩子做女孩》這本書描寫的就是一個美國女人重新做女孩的心路歷程,一場召喚自我的心靈之旅。
本書作者伊麗莎白·吉爾伯特是美國一位有名的專欄作家,在她30多歲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苦心經營的婚姻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束縛和痛苦,她覺得身邊這個男人是無比的陌生,也無法接受要生孩子的事實。忍無可忍之下,她決定要放棄婚姻。經歷了一年多的馬拉松官司,她賠盡了所有的財產,終于換來了一個自由之身。這時的她,傍徨、無助、焦慮,得了嚴重的抑郁癥,常常躲在浴室的地板上徹夜痛哭。后來,在一位好心的書商贊助下,她利用預支的稿酬,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旅行,踏上了她的自我拯救之旅。
意大利、印度、印尼是作者最想去的三個地方,于是,她把一年的時間三等分,開始在不同的國度間尋找自己——在意大利,她品嘗美食,盡享感官的滿足,在比薩餅和美酒的陪伴下,心靈上的創傷開始一點點地彌合,靈魂開始復蘇;在印度,她的主要目的是在一個著名瑜伽師的道場里進行心靈禪修。在此,她洗滌了自己混亂的身心,心靈開始寧靜下來,自我呼之欲出;在印尼巴厘島,她流連于優美的風景間,每天的日子都是輕松而開心的,終于,她尋得了身心的平衡,并再一次收獲了美好的愛情。至此,她的心靈、生活、感情終于又復歸平靜和正常。在這一整年的召喚自我的人生之旅中,作者沒有旅伴,卻跟最親密的自己在一起,由此更靠近自己,時時與自我對話。終于,作者發現:“拯救我的人,并非王子,而是我自己操控我,拯救我”。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讀了很多次。可以說,讀的過程是一個賞心悅目的過程,作者十分有才,她的文字機智、聰慧,情感豐富得讓人無法抗拒,此外,還有著西方女人特有的直接、活力、還有性感,讓人耳目一新。當然,我最喜歡她的一點是她毫無保留的坦率,她好像把自己變成了透明人,展示給自己和讀者觀看,沒有絲毫的偽善和說教。閱讀時,和她一同神游,我既欣賞到了國外旅游勝地,比如巴厘島的迷人風光,見識到各種各樣的人物,比如會看手相的的老藥師、內秀幽默的巴西男子斐利貝,又隨著她一同思考、一同感悟。我覺得,閱讀這本書就是在進行一場豐富的視覺和心靈之旅。
但是,把這本書僅僅歸結為游記是不恰當的,它更重要的價值在于心靈勵志方面。書中隨處可見帶有哲理的佳句,以及對自己刨根究底的反省,給讀者深深的啟迪。比如:
“有一天當你回頭看生命的這一刻,會是甜美的悲傷時光。你哀悼,你心碎,生命卻因此而改變”。
“我曾無數次愛上一個男人的最高潛能,而非愛上他本人,而后我久久(甚至是過久)緊抓住關系,等待這個男人爬升至自身的偉大,在愛情中,我多次成為自己樂觀傾向的受害者。”
“人們普遍以為快樂全憑運氣,運氣好的話,快樂就像好天氣般降臨在你身上。但這不是快樂的運作方式,快樂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你去爭取,追求,堅持,有時甚至周游世界找尋它。一旦達到快樂境界,你永遠不得懈怠,你得堅守它,永遠朝這快樂努力游去。”
······
做女人,不管到了多大的年紀,都要有敢于放棄和開拓的勇氣,都要學會尊重自己的心靈,不迷失自我,只有這樣,才會被自己和周圍的人所欣賞,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我想,這是伊麗莎白·吉爾伯特這本書的宗旨,也即她所說的:“懂得放棄和改變的女人,即使我們不再漂亮,不再年輕,仍然可以一輩子做女孩!”
作者宣揚的是自我救贖,主張注重內心的自我,不依靠“王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擺脫命運的陰霾,過上明媚快樂的“女孩”生活。可以想見,千千萬萬的女性會從她獨特的經歷和富有哲理的智慧中汲取精神營養。無怪乎這本書作為女性勵志書能夠紅透全球,雄踞全美2007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季軍,以及亞馬遜排行榜年度總冠軍,問世僅半年就售出36國語言版權,連美國風云女強人希拉里·克林頓都對它青睞有加。
我想,讀完一本書,對作者的最大安慰莫過于告訴她你感激她。感激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因為她為我們揭開了做幸福女人的秘密——給心靈插上翅膀,站在它上面熱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