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和小學生講三教
? ? ? ?“儒、道、佛三教是怎么回事?”
? ? ? ?面對十歲小孩問此高深問題,一時不知如何談起,但既然問了,怎么也得忽悠一番,于是便裝模作樣地跟一個小學生講起了玄之又玄的東東。
? ? ? ?我先問兒子,你們班上同學在一起,有人要玩游戲,有人要聽歌,有人要跳舞,有人要做作業,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這時能不能由每個人都由著自己的想法來。兒子說不行。那怎么解決問題?方法很簡單,相互妥協,排一個課程時間表出來,規定什么時候一起玩游戲、一起聽歌、一起干什么。這樣就有了秩序和原則,這種秩序和原則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禮”:儀式和規則。因此儒家是強調社會規則和秩序的,要求每一個人都嚴格執行,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克制自己的欲望來使自己符合社會的要求。
? ? ? ?接著我又問兒子懂不懂“動就是不動,不動就是動”。老實說能懂的小孩不多,他自然不懂。這是高手過招的一個說法。意思是你一出招,招式的速度、方向、攻擊距離,如果對手是高手一下子就能把握迅速做出應對,所以你一動,對方立馬就能化解,自然如同沒有動一樣。相反如果你只是蓄勢待發,對方不知道你是出手還是踢腿,得時時防備你的攻擊,你雖然沒有動,但對方感覺你有無數種動的可能,這也就是“不動就是動”的道理。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事物都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又比如你讀幼兒園時,天天玩的開心,也學了分享閱讀,老師也不搞考試,誰都沒有成績好的概念??梢坏叫W就有了考試,要排名次,比成績,誰成績好,成績差老師發到家長群里。這樣一來,大家就有了優秀與后進的區別,會因成績好而驕傲,成績差而抬不起頭。而其實,你的能力和學習程度并沒有因為有考試就提高,沒考試就降低,考與不考,你都是你。你懂得這些就可以理解道家了。道家認為有了好就有了壞,有了美就有了丑,而對于自己來說,好壞美丑都是外界強加給你的,你其實就是你自己。所以道家強調順乎天性,清靜無為,追求自身思想的寧靜,做好你自己,人人都活在幼兒園階段,無憂無慮,無欲無求。
? ? ? 兒子又問,道家好還是儒家好?
? ? ? 我說假如你們學校校長喜歡唱歌,希望學校成為一個人人歌唱得好的學校,甲班班主任喜歡踢球,恨不得天天帶學生踢球。乙班班主任喜歡畫畫,每天給學生布置畫畫作業。還有其他班的班主任喜歡別的。那你說這個學校該倡導那種興趣愛好。這個問題讓兒子為難了。我說按儒家的一套,那就是大家都聽校長的搞唱歌,按道家的做法,各班想搞什么就搞什么,發揮各自特長。兒子又問那哪個好呢?我說這要看實際情況,如果各班班主任都是教學能手,完全勝任,那學校只要把握基本的原則和要求,放手讓各班自由發揮。如果下面的班級參差不齊,能力不足,那就要強調都按學校的來,該一就一,嚴格照辦。因此兩種思想并無高下之分,關鍵是運用之妙。否則該道用儒,則上下離心,陰奉陽違;該儒而道則無所適從,效果低下。
? ? ? 兒子又問那佛家呢?
? ? ? ?我說你買了那么多書,你都看了,也保管得好;現在如果有人跟你要,你給嗎?兒子搖搖頭。我又問書的價值是不是讓每一個閱讀的人都獲得知識,并讓更多的人讀到它。兒子點點頭。我說對于書來說,只要是想通過讀它獲得知識的人都是它的有緣之人,這個緣,不是姻緣的緣,而是因緣的緣。佛家講緣,就是這個意思,凡是隨緣。比如你的書,你已看了,是有緣之人;別的小朋友看中了,你就給他,讓他也成為這本書的有緣之人。你看古代有些富貴子弟,向佛之后,見了人間疾苦,便樂善好施,化盡家產也無所謂,那是因為他認為與錢財有緣的應該是那些急需幫助的人。所以佛家講緣,視萬物皆為外物,信奉佛家的人,講究出世,淡看紅塵,同時悲天憫人,胸懷廣闊。
? ? ? ?兒子又問現在還有沒有真的儒生、道士和和尚。我說從職業來講,儒生可能在農村喪事活動上的禮生還有點影子,道士和尚在道觀寺廟中還有。但既是職業自然要講收入,比如少林寺。但從真正的思想意義上來說,應該是很少了,或者沒有了。因為宗教講的是絕對的信仰,你看中東地區的那些搞人肉炸彈的人,就是信仰的體現。而在我們中國,至少儒是沒有了的,按照儒的要求,父母去世,需守孝三年,現在誰能做到?我們今天雖然不再按宗教要求來看待三教,但三教的一些思想精華仍然可以對我們的為人出世,人生思考有所幫助,這也是我們還要學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