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天有讀者問我,“人的一生包括愛,恨,善,惡,嫉妒,快樂,哪些屬于能量呢?”
我大概能理解她的發問,因為“能量”這個詞實在是模糊而泛濫的。
所以今天以切身的經歷分享,來講述我對“能量-生活”模型中能量的理解,以及如何獲得能量,如何使用能量。
我之前給出了能量的定義:意志力與自我意識,它們對外共同表現為建設性。
如果非要詳細一點,我要說:能量是生活建設的結果帶來的反饋,它是完成某項建設后的自信心和自己的建設帶來價值后的成就感,所轉化成的意志力與自我意識。
而諸如愛、恨、善、惡、嫉妒、快樂,它們作為生活中顯現的個人狀態,跟能量有或者沒有關系——當你嫉妒一個人,你自然不想去建設生活;當你愛一人,你會希望去建設與他的關系;當你快樂,那是你某個時刻的情緒,是身體對思想的反應,別無其他。
我并不做“勸人向善”的工作,但我想給大家展示世界的真相:建設,是人類的群體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意識。
2
如何積累意志力?
意志力是身體服從意志的能力,恢復的手段很多,適度的運動、良好的休息、規律的飲食,是十分物理的指標。
如何積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則是生活建設過程中的反饋帶來的信心與成就感:它既來自從建設的過程,也來自于建設的結果。
3
萬能的大熊在《格局逆襲》中曾經有這么一段論述:一個人如果有100分的能力,就應該做80分要求的事情;然而大多數人卻偏要去挑戰120分要求的事情,這樣不太好。
這樣的表示,并不是教人懶,把事情做到80分,恰恰相反,是要人拿100分能力做80分要求的事情,把事情做到100分,永遠高出預期。
這是極聰明的做法:100分的能力做80分要求的事情,過程順利,積累很多能量;結果優秀,又積累更多能量。
很多人每天說自己做的事不喜歡,這固然是一方面,更可能的是,他做的事超過他的能力范圍而不自知。——如果他做的順手,自然就覺得自己“喜歡且擅長”了。
4
之前說過能量是流動的,從身體流動到建設過程中,成為生活建設的結果;又從生活建設的結果中流回身體,形成循環。
除此之外,能量也是在人與人之間流動的——這很容易理解,如果物質可以饋贈,那么物質作為他人生活建設的結果,自然會把能量流動到被饋贈者身上。
就像親子之間、戀人之間、朋友之間互相的鼓勵與善待(又或是相反)。
這些都是我們能量的來源,用以建設生活的原材料。
“能量-生活”模型,作為我的理論綱領,將會反復出現,但我們的話題正在一步一步觸達生活中去了。
祝大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