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三月,是考研放榜的季節,很多考生此時要么在緊張地準備復試,要么在到處搜集“調劑信息”。此時此刻,他們的目標的明確的——盡可能地進入到自己滿意的專業去學習。
而與此同時,還在就讀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的同學,可能還沒有那么明確的目標,到底要不要去準備考研,還是畢業直接就業?準備考研萬一失敗了會不會錯失了好的就業機會,兩頭落空?直接就業的話,能不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呢?
前幾天榮老撕在朋友圈轉發了一篇文章《有一種思維方式,成功者一輩子只用一次,但天天在訓練》,作者提到了一個名詞“元問題”,所謂元問題就是核心問題或者最終問題,當我們在做一種決策時,如果面臨兩難,不妨重新思考一下元問題到底是什么?
考研還是直接就業的“元問題”是什么呢?榮老撕不太喜歡給人生貼標簽,也不喜歡假設人生只有一個目標,所以不太建議把“元問題”定義得過于高大上,而是更接地氣為好。
建議大家試著把“元問題”確定為“十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樣子?”
如果你希望十年后自己是一個大學教師或者正在走向大學教師的目標,大多數高校的門檻都是博士,那么你不僅僅要讀考研,而且最好還把考研的目標定為有博士點的專業,無論是高校還是研究所或者其他研究機構,因為進高校搞研究,就一定要去接近最前沿的領域,也要盡可能地去靠近該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們。
如果你希望自己十年后能成為一個世界500強的管理人員或者技術人員,那么需要去看你想要進入的企業以及那個職位所需要的學歷條件,是否必須是碩士畢業,甚至是名牌碩士,還是說他們更歡迎你有多年的基層工作的經歷,他們的管理人員或者技術人員的晉升通道是什么?學歷是否是硬杠杠?
………..
所以當你為自己的“元問題”找到答案后,那么你也就能倒推回答自己,到底是要考研還是要直接就業了。
那么還有人會有這樣的問題,讀研會不會錯過好的就業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很多人是不是又想起蓋茨、想起了戴爾、想起了喬布斯也想起了扎克伯格。我不喜歡用類似“這樣的成功者有幾個啊?”的回答,哪怕再少,只要有,就是一種可能性。
我想說的是,除了要看自己的意愿外,也要考慮行業的性質,有些行業屬于短周期大波動的領域,如果你希望投身的行業屬于這個領域,那么你就要看目前它是出于迅速發展期還是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或者已經走了下坡。如果它正處于加速上升期,那么這是個機會,抓住它,有句話說得比較形象:“站在龍卷風要刮起來的地方,豬都能上天”。看看上文提到的那些“大財子”們,不得不說,除了本身的優秀外,他們的眼光讓他們抓住了龍卷風刮起瞬間的機會。
考研失敗錯過了找工作的好機會怎么辦?失業的確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一個大學生剛剛畢業,還不存在來自家庭負擔的壓力,找到一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并不難,當你明確了自己的目標時,一份不盡如人意的工作也不過是暫時的落腳點而已,更何況,在榮老撕看來,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會一無是處,找到它對于你的意義,每一份工作都會是你的助力而不是障礙。
最后,我要說,考研也好,工作也罷,都不過是實現你人生目標的“途徑或者手段”,考研可以考到45歲,好工作也不會只有一份,沒有萬無一失的選擇,重要的還是要問清楚自己,我到底要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