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解釋】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其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感悟】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善惡觀
關于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討論,自古以來就有之,我想激烈程度應該不亞于“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論辯,關于結論也是眾說紛紜。
最著名并流于史冊的,莫過于孟子和荀子的言論。《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意思是說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而是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也可以被迫使做壞事,本性也是這樣改變的。
與之相對立的是荀子,他在《荀子·性惡 》中寫道:“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聲、好味、好利等習性,只有經過教化,才能去惡從善。還有人提出“性無善無惡論”,也有人提出“性有善有惡論”。
提到善惡觀,正如一千個觀點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人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善惡標準。而我也有自己的一點拙見,我認為人性是由基因、環境以及個人價值觀等三方面來決定的。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自然對三姑六婆的家長里短聽的不少,而我本也就對一些趣聞故事喜聞樂見,自是記憶深刻。記得大家常談起一個孩子,被抱養到村里一個與生父母素不相識的家庭,養父母一家老實本分,自家女兒也是樸實善良,對抱養來的孩子也是親如己出,然而他并沒有被這種善良的家風所耳濡目染,反而有偷竊的行為。你要相信輿論的力量,尤其是在鄉村這個特定的環境下,于是便有知根知底的人說,他的生父母便是如此,這孩子是本性難移。因此,我認為不僅人的性情、長相是由基因決定的,人性善惡,也有一部分是先天而來。
當然,就如一句俗語所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決定人性善惡的,更重要的是后天生存環境。有科學家觀察到生長在太平洋熱帶雨林地區的長臂猿,他們不同種群之間可以在同一顆樹上采摘果實而不發生任何沖突,這說明當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質條件得到滿足時,人性并不存在惡的因素,只有當人的生存環境惡化,生命受到威脅時,互相殘殺、欺騙等惡行才會產生。
但,正如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所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世間仍有許多人,不管自己身處怎樣險惡的環境,都能夠纖塵不染,堅持自我。這些人正是我們所需要追逐和學習的目標,也是教導孩子的標桿。
以上是我對人性善惡的一些拙見,如果你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