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頭疼孩子的不聽話,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讓他別動這個,他偏偏毛手毛腳。我們多希望孩子能聽話一點,再聽話一點,乖一點,再乖一點。但是假如孩子真的是個規規矩矩的乖寶,那么是不是就如我們所愿了呢?
? ? ? ? ? ? ? ? ? ? ? ? ? ? ? ? 一
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有一種毛毛蟲一直都過著團體生活,每次它們外出覓食都由其中的一只帶頭,后面的依次跟著前面那只,很有秩序的排成一列往前走。
法布爾把這些毛毛蟲都放到了花盆旁邊,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了一個圓圈,然后在離它們約六英寸的地方放上它們最喜歡吃的食物。而這些毛毛蟲一直跟著領隊繞著花盆邊緣行走,一圈又一圈,不吃不喝。幾天過去了,守紀律的毛毛蟲始終按部就班地行走,最后都餓死在距離它們的美食不到六英寸的地方。
于是法布爾感嘆說,只要有一只毛毛蟲能夠不盲從,有自己的主見,它們的命運就可以改寫,可惜沒有一只!
看了這個故事,我們都會覺得這些毛毛蟲怎么這么笨,怎么就不知道變通呢?是啊,怎么就不知道變通呢?怎么就那么沒主見呢?怎么就那么聽話呢?怎么就……
這不正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要求并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嗎?
但是當孩子真正被一點點變成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時,“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就不知道變通”恐怕又成為讓父母頭疼的“新癥狀”。殊不知,這都是父母的“杰作”。
所以,在孩子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要讓孩子有自己的主張,不要事事管著孩子,更不能時時束縛著他的小思想,否則,孩子真的會變成遇到什么事都會“我回去問問我媽媽”的乖寶一枚。
? ? ? ? ? ? ? ? ? ? ? ? ? ? ? ? 二
當年比爾·蓋茨決定要從哈佛退學創業時,他的媽媽大力阻止,卻絲毫沒有動搖比爾·蓋茨準備棄學創業的決心。那時候,她的媽媽一定覺得這個孩子固執的不可救藥。試問,不要說在那個年代,就是現在,又有幾人會放棄夢寐以求的世界名校轉而去進行未知的創業之路?
而當今天人們說起比爾·蓋茨的成功時,總會有人為他當年的選擇豎起大拇指,并夸他當時真有主見,所以才創立了今天的微軟。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樣帶有奉承的說辭也不過是事后諸葛亮罷了。當時面對茫茫前途,恐怕更多的人認為是固執魯莽的行為吧。然而,正是這份可貴的有主見的“固執”帶來了無數的可能性。
面對孩子的一份堅持,到底是有主見、固執,亦或是叛逆?這需要父母加以辨別。如果父母一味地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是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對孩子來說,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扼殺。
猶太人認為,扼殺孩子的觀點就等于扼殺了他們的能力!
以色列學者曾經花了近20年的時間來追蹤有反抗期現象的孩子和沒有反抗期現象的孩子,發現前者長大后的自主性比較強,而后者長大后多半缺乏自主性。
猶太人認為父母給孩子太大壓力,孩子容易過于溫順,養成固定形式的人。不會跟父母說“不”的孩子,父母反而應該更擔心。
可見,孩子不聽話不見得是壞事。
主見、固執、叛逆之間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關系,有時候不容易區分。我們要學會識別。父母的這點認知對孩子非常關鍵,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是固執于好的,就是主見;如果是一意孤行,那就是固執;如果孩子是為反對而反對,故意和你對著干,那就是叛逆。
當然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 ? ? ? ? ? ? ? ? ? ? ? ? ? ? ? ? 三
成功人士,都不會是乖乖跟著其他“毛毛蟲”盲目前進的人。他會經過自己的判斷再決定是否跟著大家走。
在一本題為《臺塑打造石化王國》的書中提到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創業的故事。被譽為臺灣的“經營之父”的王永慶17歲開始自行創業,開了一家米店。那時候米商的稻米里都混有沙子和米糠。同行都如此,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然而王永慶卻另有想法,他篩掉沙子和米糠,力求質量。還進一步調查客戶的需求,看客戶家里有多少人,需要多少米,客戶的米快用完時,他就主動補貨,送米上門。后來又一步步打造成了自己的企業品牌。
看到這兒,我們深深覺得他之所以能建立起龐大的企業帝國,不是什么運氣,是他獨特的想法和不愿跟在后面走尋常路的智慧,以及他踏實的干勁,所有這些創造他自己的競爭優勢。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列舉。
可以說,每個有獨特見解和主張的人,而不會去做個盲目的 “毛毛蟲”。他們或許會跟著前面的人走,或許是另辟蹊徑,都是經過了自己的思考。
只要孩子不是冥頑不靈,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父母就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這樣才不會抹殺孩子漸漸萌芽的獨立思考能力。
如果你家孩子屬于這種不聽話,那你應該高興,不是嗎?
因為我們都希望孩子是只將來會長成森林之王的幼師,而不希望他是只雖可愛無比,但注定一生必須跟人左右的哈巴狗。
你要把孩子養成哈巴狗,還是未來的森林之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主見、固執、叛逆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