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9
這芬芳,送到誰心里,是你我,一齊向著天空。
在書里,感受最深的就是查理再變聰明后,為這個世界的神秘變幻的事物著迷,一次次地在學習中獲得救贖和喜悅空靈。那種害怕變得癡愚,死死不肯放棄讀書寫字的執著,深深地打到我的心——這樣的恐懼,也在此根植。
首先是無明,科學無法衡量,那個笨笨的查理心里所感受到的開心,與非凡的查理所得到的滿足,是不是同等的,是不是在精神上一樣幸福。科學能夠帶來首要的是知識,然后有了眼界,站在虛擬高大的巔峰上,底下世界前后左右關系清清楚楚,清風徐來,時間緩緩漫過,只許多無關的、細小的被抵消、被忽略,眼里毫無波瀾。接著,就是這學識了。從大眾的肯定里,可以看出它最能夠給人帶來極大的膨脹感。脫逃了無知,仿佛給予人們評判的權利,仿佛神靈是身俱最多知識的人。在佛教里,卻說這是三毒之一的貪。以為知識,等同于自然界的高低,是另一種無明。那為什么要追求知識,當中其實有真心。對世間樸素的好奇,開放的心,也可說是空性,無拘無束喜樂不叫我們帶有預期。身在山中,不識真面目,處于種種境況,無論是俗知的低下也好,高貴也好,都是不在山中,迷了路的人。但是通過不懈去破除身上的分別之心,也許我選的這條是看得更多,深思深思,放下越多,標簽、期待、厭惡,直至不知道什么是好壞,不受這個或者那個的約束,散滅。那么,到了第三步,是回到同樣的地方嗎。我看不出來,查理依然愚鈍,依然想變聰明。但是他似乎知道了專注探索的感覺,也知道了阿爾吉儂,再來一遍,會用不同嗎。
再翻一遍,才回味到此書細膩的心理描寫,希望能再看一遍。上面的話,也不清楚自己說了什么了,只是有時隱約覺得,所謂的成長,并不完全,似乎都在與自己的塑造的世界糾纏,你所被蒙蔽的呢,難道就不發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