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用期望去改變您的孩子
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影響孩子,怎么教育他,都集中體現在對孩子的期望上。現在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鎖定的發展目標,就是世俗的成功標準。說透了,就是當官發財。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正如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你準備讓你孩子的日子過給誰看呢?其實,他的健康、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我們該怎樣做家長
(節選)
陸士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我以前當過班主任,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盡心盡力。但很有意思的是,這40多個孩子畢業之后,將來的人生道路有30、40種。再比如,在我們的上一代,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形:一個家庭有6個或者4個孩子,一旦老大讀了博士,或者具有比較高的學歷,后面的孩子都差不到哪里去。它表明,真正影響一個人的,是家庭。
家庭教育至少包含三大方面的基本內容
為什么?因為家庭教育至少包含了三大方面的基本內容—
一是基本價值觀。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對其價值體系影響最大的元素就是家庭。有位媽媽在下班路上撿到一個錢包,里面有3000元。假如這個當媽的接連興奮了好幾天,一想到這件事就說,“真幸運!撿了3000元!”你信不信,這個孩子長大就麻煩了。你指望他拾金不昧?很難。相反,他很可能得一點便宜就忘乎所以。因為他的母親給了他這樣一種價值觀:占了便宜是最美好的。
二是行為模式。具體來說,就是當你碰到一種情景時,會怎么處置。孩子們在這方面所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家長。舉個例子,樓上的鄰居在敲打地板。爸爸對兒子說,“給我拿一個凳子來”,然后拿拖把對著上面敲。過了一會兒,樓上沒聲音了,但爸爸還在敲、使勁敲。兒子說,“他們都不響了,你怎么還敲?”爸爸說,“他們惹咱們就行?得讓他嘗嘗這滋味。”如果父親是這樣處理,將來這孩子很可能就得理不饒人,而且報復心極強。
三是心理素質。孩子的性格,絕對不會像老師,也不會像居委會主任,而是帶有父母的印記。
具體來說,教養方式包括四大方面:
身教,你自己怎么為人處事;對子女的期望,你想把他塑造成什么樣的人,你就會每日每時用這個期望去影響孩子;教養態度,你是嚴厲、打罵,還是民主;家庭環境,如果家庭氣氛不和諧,別想培養出陽光少年。由此也可以看到,對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素養非常重要。
這里所說的“父母素養”,有的時候和物質條件、學歷水平、社會地位沒有太大的關系。施一公是我國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把美國的大實驗室帶到中國。有一次我到他的家鄉,無論是學校,還是他父母的家,都非常簡陋。他的父母都不是文化人,但他們有三條給我的印象特別深:首先,兩個人都非常善良、特別樸素,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說人要報效國家;第二,夫婦倆的關系特別好;第三,他們對孩子既關心又不控制,這一點是可以明顯感覺出來的。這樣的素養,很多時候和文化、地位、金錢無關。
別用你的期望去改造孩子
成長是有規律的,過分揠苗助長,或者千方百計想把“土豆”都整成“蘋果”,弄不好結果就會很慘。“土豆”也可以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活出屬于自己的快樂和舒服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它涵蓋了6大方面:生理、認知、道德、情感、精神、社會。因此,我們應當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不是只把眼光落在他們的學習、排名上。可現實是,很多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成長上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具體來說,當前家庭教育有一些誤區,特別需要警惕—
第一,過分期望。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影響孩子,怎么教育他,都集中體現在對孩子的期望上。你的期望,會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比如,現在很多人都說,我想要迅速地獲得成功。有些稍微長得漂亮一點的女孩子說,我得嫁給一個成功人士。那么,什么是成功?說句不太好聽的,現在大多數家長給孩子鎖定的發展目標,就是世俗的成功標準。說透了,就是當官發財。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正如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你準備讓你孩子的日子過給誰看呢?過給你的鄰居看,過給七大姑八大姨看,還是真正過給自己看?如果是過給自己的,那你就要想明白了:其實,他的健康、快樂,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過分替代和保護。如果什么都替他做了,結果就是,他什么都不會。我們樓上有一老太太,夸自己4歲的孫子特別聰明,說他認識200多個字,10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做。后來他兒子說,“不該會的都會了,該會的都不會”。我問,他不會什么?他說,這孩子不會自己撒尿,從小爺爺奶奶把著撒尿,站在那兒尿不出來。這就是現在的孩子特別典型的特點:總是被過分替代。
第三,過分隔膜。現在有些孩子到了十多歲,你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了;等他再大一些,就更不愿意和你聊了。孩子小時候還行。在他五六歲時,你說上商場,他也去;你說去參加婚禮,他也去。結果到了他十四五歲,你說,我們三個人一起去旅游吧?他不去了,說自己不愛旅游。但過兩天,他和同學玩去了,他就是不愿意和你一起。
第四,過分放縱。中國的獨生子女中間,有一種“耗子扛槍窩里橫”的現象。孩子在家里被驕縱慣了,但一旦到了外面,還是“耗子”,走哪兒都膽小。因為外面有規則,他就沒有辦法了。
在剛才所說的不少家長身上存在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之外,有的家長身上還經常存在著另一種“過分”—總希望用自己所期許的某種固定的模子去改造孩子。
根據全世界范圍的統計,超常兒童或者說有潛能成為社會精英的兒童,只占全部兒童的1%—3%。精英永遠是少數。如果你一開始就賦予孩子精英式期望、精英式壓迫,總要求他非得怎么怎么樣,你想想,結果會是怎樣?成長是有規律的,過分揠苗助長,或者千方百計想把“土豆”都整成“蘋果”,弄不好結果就會很慘。
對待孩子,有三個很重要的定語。第一叫“能動的”,意思就是,他是發展的主體,不該是被你塑造的。第二,“有潛能的”,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未來和發展。第三,“獨特的”。別老想著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他就是這樣的。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讓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活出屬于自己的快樂和舒服。(作者陸士楨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
最新開課提醒:請移步屏幕最下方,單擊左下角閱讀全文,關注了解更多課程資訊!每晚20:00敬請收聽!
添加憶酷君微信號:yikuxuetang(長按可復制)備注年級 邀您進入學習社群,定期發送課程預告及精選學習文章
關注憶酷
關注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