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突然間發現,我除了在成功的道路上一無是處,在打工的道路上,閱歷豐富到像是小說里的男主…
譬如說:戴著帽子去刮膩子刷大白,開著鏟車去推邊角料,扶著鉆頭去給水泥墻打眼,扛著舞臺板去搭臺子裝桁架,安逸的躺在地磅房里邊嗑瓜子邊發單子,違心的給客戶推銷著自己也覺得難喝的干紅,拎著燈罩跟采購部的小主管討價還價,扛著設備檢測鐵精粉的品味,在磁選機的引力范圍內做非常規的檢修…
總結下來,我曾經做過的工作很雜,好像什么都懂一點,卻什么都不精。最終的悲催結果就是,自己瞎混到快30歲的尷尬年齡了還是一事無成。人微言輕,沒有價值感,也時常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久而久之,在別人的眼中,我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失敗者”。
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為“失敗者”這個平時沒有話語權的群體抱打不平,做錯亂撥正的;
以下是在下發牢騷的正文,旨在分享一個非典型“失敗者”內心世界的獨白,有可能會戳中某些群體潛在的痛點,煩請見諒,嘴下留情;
在這個日漸浮躁的社會下,大家已經沒有耐心去聽一些“鼓舞人心”的廢話了。尤其是在生存強大的壓力下,大家更在乎自己實際能得到的東西。
與其說實際,不如說人們變得更現實了。你說得再好,再對,哪怕把天花板都說破了,倘若不能幫我提高收入,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這就是當下某些群體的共識,只看碗里的,卻忘記看鍋里面的東西了。
善于找到“正確”的方向
最近有一些朋友在私底下問我:哎呦,謝老師,開始搞創作了? 看你每天發的都是些說教類的文章,這樣的“雞湯文”能帶給別人實質性幫助嗎?
對于這些略帶嘲諷的話,我在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緘口不言,裝作不可置否的樣子。也許不辯是才最好的應答,獨善其身才是最大的修行。
沉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可以做長久價值輸出的產物,如果僅憑別人對你幾句無關緊要的評價,就輕易的放棄了要篤定的去堅持做某一件事的決心,我只能對自己說:活該你失敗一輩子。
言歸正傳,先說一下我自己,前言有提到過的各種奇葩的打工經歷,到后面做了某知名軟件官方認證的高級部署專家(其實就是一名小培訓講師),再到現在踏上了自媒體的道路。
外人對我的評價是一直飄忽不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職業規劃在按照心底的藍圖,實現了從低到高的良性發展(雖然進展很慢~)。
做自媒體,尤其是在寫作這一塊要有垂直的思想輸出。我總結了很多在頭條垂直領域的技能,到后面失望的發現,自己哪個領域都可以做,卻沒有特別專業的領域。
輾轉反側許久,突然想起了我這近30年的悲催經歷,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輸出方向。倘若說別的專業我是業余的,那么在失敗者經驗傳播這一塊,我一定是最能拿的出手的。
再加上我之前有做培訓講師的經歷,這種找到了自身的方向的欣喜,讓我很快的愛上了與同類人的分享和共鳴。
我特別能理解那些混的不太好的人,也親身感受過“失敗者”在這個社會所遭受歧視的不公平待遇。
很多人“沒成功”過的人看過我的文章后,在質疑我的同時,總會提出一個問題,你有成功過嗎?既然沒有成功過,又有什么資格去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
我想說,本人從來沒有自詡為某某某成功人士,咱也沒那種底氣。我只是想把自身過往的失敗經歷分享給正處于迷茫階段的人,希望大家可以少走彎路而已。
我也不奢求你以后混的多好,最起碼可以通過我的經歷有所借鑒,讓自己不至于活的更狼狽。
客觀的理解“成功”的含義
我相信成功者的名言警句,對于我們這些需要抬頭仰望他們的人來說,具有一定啟迪的意義。
但是,鮮衣怒馬,我們往往只看到成功者表面的光鮮亮麗,殊不知,他們身后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經歷。
大家都知道馬云,一個改變了中國人消費習慣的牛人,從最初的英語老師做阿里巴巴起家,直到如今的中國首富。
有人說他口才好,有人說他會忽悠;有人說他腦子好,有人說他會鉆營;有人說他坑了傳統行業的眾多實體店,也有人說他開創了符合國人消費習慣的新零售;
我并不否認,成功者的成功模式是可以復制的,遵循著某些成功者的成功案例,可以讓我們在大的框架內有一些宏觀的認知。
不管怎么說,人家實打實的做成功了,這就是人家比咱們有本事的地方。很多人在羨慕的同時,把他當成了自己一生去追求的目標。
有一個偶像并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是不切實際的把偶像的思維方式強加于自己的生活層面,太理想化的結果就是往往會讓我們變得好高騖遠,眼高手低起來。
定位:“我們之間的差距有多遠”
當下社會,人們總是在仰望成功者的同時,對失敗者的態度嗤之以鼻。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混蛋的邏輯,成功者畢竟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終究只是平凡的普通人而已,憑什么要擺著高姿態去歧視比你弱小的群體呢?
我很客觀的承認,失敗者是牢騷最多,也是訴求最多的一個群體。這其中不乏有生活中不如意的,有創業失敗后萎靡不振的,有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的,也有蟄伏已久期待厚積薄發的…悲催的是,這個群體的人,從來不會相互鼓勵,有的只是孤身奮戰。
而社會最終給予他們的評價都是統一標簽的“失敗者”,沒有人會去在意這個群體的“失敗”屬性。
偏激點來講,先不說咱們與成功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單純的以我們朝九晚五的普通人活法,和那些敢于放棄朝九晚五的生活,敢于在成功的路上跌倒的失敗者來比,無形之中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我們的距離–失敗者的距離–成功者的距離,這才是一個想要成功的人應該審視自己差距究竟在哪里的地方。
成功者不會輕易的告訴咱們,他們在失敗者那個階段所掙扎過的痛苦。我們也習以為常的覺得,他們肯定很努力過,所以他們成功了。
深究下去,他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們是如何在失敗后總結經驗教訓爬起來繼續前行下去的?他們又是如何承受巨大的孤獨與困苦的?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能永遠無法體會到這種感覺…
每一位“成功者”背后的失敗經歷
李安在追求電影藝術的路上,被支持他的妻子養了無數年,鄰居的嘲諷,親朋好友的冷言冷語,讓他在隱忍的同時,把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執念如賭徒一般的瘋狂的押在了對妻子的愧疚上面。
到后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讓他有了翻身的機會,他成了別人口中的勵志派成功人士。
很多不了解他的人會說,這是一個為藝術而執著追求的人,普通人看不懂他的作品是因為欣賞不來。
所以總結出了:是天才總會發光的蓋棺定論。這些話,從理論上來講,沒有任何問題,符合了人們一貫對成功者的解讀。
可是我想說一句,并不是什么是狗屁的天才理論,讓他成功了。
他只是在失敗者的路上比別人多了一份耕耘與堅持,在摸索的途中找到了自己拍攝的方向和藝術靈感。
還有那個一直在默默支持他的妻子,為了那句,等我出名的那一天,給你買最好的鉆戒。
學著做一個勇于改變的“失敗者”
生活中,你是要找一個滿嘴"成功就是如此簡單的"勵志大師,還是想找一個愿意以良言告訴你前方路口有陷阱的失敗探路者?
亦或者你想去找馬云,而馬云告訴你,想成功有很多步,我早期就是從跑地推拉客戶過來的,你就從這一步先做起吧?你做過嗎、誰教你、誰帶你、誰幫你?
在柏拉圖的精神哲學體系內,人的肉體需要精神的升華,用以支配獨立氣質的自由屬性。
所以,思想很重要,一個沒有思想的靈魂,在精神層面,仿佛是一具行尸走肉一般。
平凡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擁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大家的生活閱歷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也不同,咱們更應該學著做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把未來迷茫的路看清楚看透徹,并隨時付諸于行動。
即使是一攤爛泥,咱們也要能扶的上墻。即使是被利用,咱們也要有被別人利用的價值。不管怎么樣,我們首先要讓自己變得值錢起來。
思想是可以借鑒的,學習成功者的優點,取長補短;總結失敗者的經驗教訓,用以趨避利害;不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一切,也別埋怨自己所沒有的當下,調整好心態,在前行的路上一步步的穩扎穩打下去,上天終究不會辜負我們這群正兒八經努力過的人。
結尾再分享一段話:
如果你打算一輩子都在等待暴風雨,你就永遠享受不到陽光所帶來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