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的養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每天都會遇到忘記帶東西的孩子,有時忘記帶語文課本,有時忘記帶數學課本,還有忘記帶文具盒的,沒有帶練習本的,沒帶試卷的,沒帶鉛筆的,沒帶橡皮的,沒帶雨披……五花八門,層出不窮,讓人頭疼不已。
批評管用嗎?不是很管用!還是屢禁不絕。而且讓我為難的是,孩子跟你說忘記帶什么東西的時候,該不該讓家長送?該不該幫助孩子?
說實話,我第一反應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要么打電話讓家長送來,要么我想辦法幫忙解決。忘記帶書,我把自己的書給孩子用,或者從別班借一本,忘記帶練習本,我就送給她一個,我準備的一套備用本子很快就下去了一大半,我突然意識到,我好像做的不對,孩子因為自己的疏忽忘記帶本子,我反而給她一個本子,這不是變相獎勵嗎?下次誰還愿意帶?于是我改變策略,給變成借,借一個還兩個!我的目的是讓犯錯誤的孩子付出點代價,一段時間之后,現象減少了,可是偶爾還是存在,我在想是不是代價太小了?
關心則亂,老師和家長的心理是相通的,我們總是有太多不忍心。
可是,到了社會,又有多少人能事事通融呢?你遲到了,單位會原諒你不扣你工資嗎?你去飯店吃飯,忘記付錢,走的了嗎?開會忘記帶資料,領導會輕易原諒?工作能保住嗎?細節決定成敗,好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在家人眼里,在老師眼里,你的不足都可以容忍原諒,可是到了社會,是否所有人都要遷就你,適應你?
我很明白,我的這些措施都不痛不癢,沒有傷筋動骨,只是象征性的懲戒而已。我明白遷就不是愛。可是我也暫時找不到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