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瀏陽城鄉各地有不少的關廟。進入廟堂,可看到堂中有“關公”威武的塑像,頭頂上的橫幅寫有“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十四個大字,表明了與文圣孔子齊名的三界伏魔大帝——武圣美髯公是何等地受到中華文化的尊重,地位是何等的崇高。
時間回到關公戰斗的東漢末年,曹丞相挾天子而號令天下,東吳孫權重兵在握,野心勃勃,漢室江山搖搖欲墜。劉備為重振漢室威名,浱出關羽攻打東吳荊州南四郡之一的長沙郡。一天關公帶著幾個親信偵察敵情,只見森林深處有一支流拐了一個長灣流向湘江,與吳軍水師相隔不遠。待到夜幕降臨,他們乘著木筏劃向那湘江支流,河流四周鴉雀無聲,但水流湍急,一個巨浪打來,木筏顛簸嚴重,關公一時大意,隨身青龍偃月刀掉入河里,清醒的周倉沒有“刻舟求劍”,而是立即潛水打撈,最后在離落刀處相隔一段長水灣的上游灘邊找到。為什么刀會逆水而上呢?權威的解釋是:鑲嵌在寶刀上的青龍,遇水嗅到了腥味,突然醒來,憋住已久的力量要表現出來,就逆水與急流搏擊而上。人們出于對關公為人忠義的崇拜,就將發生以上故事的地方取名落刀嘴,緊接的河灣叫撈刀灣,整個一條從石柱峰發源,長一百二十多公里的河取名撈刀河。
因發源地是石頭山,又一路流經沙土平地,所以平日里河水清澈,波浪不驚。一路走村穿戶經過社港、農伏、沙市、北盛、永安各鎮,再流入長沙縣后直至湘江。
乘船在撈刀河中上游水中行走,瞭望兩岸美麗的景色,有如百多年前泰戈爾欣賞恒河兩岸景色時,所觀察到的情形一樣:“綠樹、農舍賞心悅目,錯雜地向遠方伸展,哪兒也沒有空隙。有的地段,芳草萋萋,白沙洲伸向河的懷抱;有的地段,稠密的枝條,葛藤纏繞著垂向水面,與水中的影子一樣晃動。太陽出來時一道道光柱耀眼地穿透樹影,碧綠細嫩的新葉顫顫地閃著光澤,岸邊樹桿上系著一條小船,枕著潺潺水聲,舒服地輕晃著打瞌睡,忽隱忽現的一條土路,鉆出參天大樹的濃蔭,一下子竄到了水邊,村姑們腰里夾著陶罐,沿著土路走來汲水,清澈的淺水里,孩子們在游泳、抓小魚、玩水草、互相潑水嬉鬧。”宛如繁忙有序,寧靜致遠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