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奇石“張騫西域眾樂圖”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边@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中的詩句,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并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牛郎和織女。牛郎和織女邊聽張騫講述出使西域的經過和所見所聞,牛郎彎腰從黃河邊的麥田抓起一把黃泥巴揉成一塊泥土疙瘩,織女接過牛郎的泥土疙瘩順手拔起麥田一根麥苗將張騫講的喜聞樂見的畫面畫了下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由牛郎和織女共同繪制的“張騫西域眾樂圖”。(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張騫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張騫西域眾樂圖”是出產于黃河的畫面奇石,奇石寬17厘米,高15厘米,厚6厘米。奇石質底呈金黃色,與傳說此奇石是牛郎用黃河邊麥田的黃泥巴揉成的土疙瘩的顏色一致。奇石圖案的顏色與傳說此奇石是織女用黃河邊麥苗繪出的畫面一致。奇石的整體內容主要體現的是:張騫跨下駱駝和出使國眾臣歡歌起舞,周圍的群眾有的在觀看,有的起舞同樂。遠處的天山黑黝黝的,寬廣黃色的遠方又有騎駝人朝歌舞人群走來。
“張騫西域眾樂圖”內容豐富喜慶,是張騫第二次成功出使西域的真實情景寫照。
“張騫西域眾樂圖”雖然是牛郎和織女送給張騫的禮物,后經牛郎、織女和張騫三人商議將此方“張騫西域眾樂圖”投入黃河。讓黃河之水將這幅喜慶的場景帶給黃河兩邊的所有人。
千百年以來,黃河母親河養育著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許多先人和當今世人都在根據”張騫西域眾樂圖”的傳說在黃河岸兩邊尋找這塊神秘“泥疙瘩”。而這塊傳說中的“泥疙瘩”通過幾千年黃河水的沖刷,早己變成了堅硬的黃河石。據張騫的后人張大師介紹,1951年家父在去黃河邊祭祖時一位老者把此石交給了張大師的父親。“張騫西域眾樂圖”曾在張大師的“張騫祠堂”展出過一段時間,后因安全及傳承問題,一直被張騫后人珍藏。
? ? ? ? 張騫西域眾樂圖賦
牛郎織女會張騫,牛郎抓起黃河泥。
張騫西行感動天,織女繪畫泥疙瘩。
感人畫面送騫君,三人商議黃河水。
河水養育華夏人,喜慶疙瘩黃河石。
黃青素描中國畫,生動場面寫真情。
張騫奉旨出西域,騫勇神護路無阻。
西域民眾歌舞迎,歡樂景象心相連。
張騫開辟絲綢路,千年古道貿易通。
絲綢鋪成貿易路,惠澤八方一家人。
張騫成為千壽人,當今偉人出新人。
一帶一路偉人字,帶路神圖和田玉。
奇石文化美麗畫,訴說故事感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