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在如風
學過心理學知道,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內向”和“外向”概念。外向的人會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他們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內向的人把生命力指向內心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變自我。
許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如果沒有熱情地招呼家里的客人,就會被父母批評沒禮貌;長大后,不喜與周圍同學打成一片,或者沒有幾個朋友,就會被說成性格孤僻、不合群。
而外向的人,活潑聰明,深受老師和同學喜愛,參加集體活動也大顯風頭,到哪里都是目光的焦點,是人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與外向型人格相比,這個世界對待內向的人,好像真的不那么公平。
外向者特別在意外界給予的關注評價,內向者很少對他人的意見評價看得如此重要,他們更關心自己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我對此感同身受,就像有時候不愿意參加熱鬧的集體聚會而寧愿一個人待在某個角落,靜靜地凝望這座城市的喧鬧繁華,也自在安心。
內向并不是一種缺點,不需要根據他人的印象和評價做出改變;也不需要假意活潑的去迎合別人,這樣做只會讓自己更加心累;更不需要為此感到煩惱自卑,要做就做個真實的自己。
更何況,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你也并不是對所有人內向,我知道你很樂觀,也可以可愛風趣,你仿佛包裹著堅硬的外殼,只有遇到懂你的人才會卸下防備,露出柔軟的一面,知音難覓,你也會變成話癆,談天說地。時靜時動偏向中向性格。
內向的人更重情義。他們從不輕易向別人敞開心扉,但一旦敞開自己,付出最多卻也是受傷害最深的,沒有安全感也不指望別人可以給,也曾迷茫、無助,但清楚知道安全感只能自己給自己,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所以一直小心呵護那顆敏感脆弱的內心。
內向的人通常更有深度。雖然話不多,但卻有更多機會審視和反思自己。他們更善于傾聽,傾聽他人的想法,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認真為對方考慮,而不是一味的只顧表達自己。其淡然于世的風度給人穩重、沉靜的印象,有內涵而自帶光芒,因此更容易獲得他人的欣賞。
或許現在是信息時代,需要更多的溝通交流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外向者似乎更受歡迎,但內向者絕不是固步自封、墨守陳規,不會刻意吸引他人注意,而是默默地在用自己方式做些什么,只不過仍存在太多對他們的偏見……
看過關于性格的心理學圖片,形象展示了外向者改造世界,內向者創造世界。
找到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你更希望自己的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對方便能懂,事實上你也做到了。
成功的人或許總是孤獨的,內向的你,也可以很有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