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題記:有一種喜悅叫奮斗,有一種財富叫磨難。謹以此文獻給一切與命運抗爭的同仁共勉。
一
記得有這么一篇文章,題目叫《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說得是一位農家子弟,歷經多年磨難,終于走上成功之路。
讀了這篇勵志短文后,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回想自己的人生歷程,雖然不能說成功,但經過自己的努力,總算改變了一個農村打工者的命運。
我出生于浙西南一個偏僻的農村,連綿的黃土山坡圍繞著村莊。純樸的鄉村給了我憨厚的秉性,也給了我堅韌的性格。
1981年7月,我中學畢業后,沒有擠進那條千軍萬馬齊擁堵的“金光大道”,只能帶著無限惆悵和未完成的夢想,回到生我養我的故鄉,重新面對泥濘的小路、苦澀的井水和低矮的瓦房,成為一位落榜回鄉的農民。
對于名落孫山后心情極糟的兒子,老實且有些年邁的老父并沒有過多的責怪,只是輕輕地嘆息一聲說:“甭惱了,只要手中的鋤頭捏緊點,不愁地里刨不出吃的來。”
我鼻子一酸,摞下肩上的行李,默默地從門后掄起一把鋤頭,扭頭就向田野走去……
勞累了一天,我腰酸背痛,四肢乏力,渾身的骨頭像散了架似的。躺在吱吱乍響的竹椅上,我不住地反思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就這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了嗎?
我想改變這種生活狀態,我不要再像我的父親一樣,一輩子守著貧乏的土地,去圓一個溫飽的夢。
終于,我在同鄉們的鼓動下,背起行囊,來到城里開始了漫長的打工生涯。
我在碼頭、車站和建筑工地上,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都市里的燈紅酒綠離我是那么遙遠,我只能在城市高傲的目光下,艱難地活著。等到夜深人靜后,我才會躺在工地一角的草棚里,幻想著心中的夢。
二
建筑工地是一個很復雜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的人都有。在他們中間,我卻更像一個書生,工棚的木板“床”上,疊著厚厚的書,以至工友們嘲笑我:“喲呵,你是出來打工賺錢還是來讀書的呀?”
這時,我只能報之一笑。休工后,工友們有的到小店里喝酒、看錄像,有的坐在油燈底下起勁地打著牌,我就躲在偏僻的角落里,點上一枝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讀著心愛的書。
當他們為幾塊錢的輸贏爭得面紅耳赤時,我的心早已飛往神圣的殿堂。
也許少年的夢想是多姿多彩的,懷著從小對文學的愛好,我就在勞作之余,拿起久違的筆,記錄下打工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后鼓起勇氣,把這些零碎的思緒化作夢想投進了郵箱,寄到我神往的地方。
也許同許多業余作者一樣,歷經了一次次泥牛入海的噩運,我的一塊豆腐干終于在報紙的角落里刊出了,小小的收獲令我興奮了好多天。
一晃就是十多年,一切似乎都沒有任何改變,我仍舊在工地上做著繁重的苦力,并做著自己的作家夢。
一個農家孩子,要想出人頭地,要嘛讀書,要嘛當兵,除此之外,好像別無出路。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一個工地打工者能寫出什么花頭,但我卻從未放棄過心中的追求。農民的呼聲和要求,打工者的苦惱和郁悶,一切都是我筆下的素材。
我雖然不是正式的記者,卻像新聞戰線上的“土八路”一樣,秉筆直言,敢為人民鼓與呼。
幾年下來,我除了不停自學外,還在報上陸續刊登了不少文章,有為貧困學生尋求助學款的,有為打工者催討工錢的,更多的是宣傳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喜人變化。歌頌真善美,鞭策假丑惡,情注筆尖,癡心不改。
每發表一篇稿子,我都精心剪貼在樣報本上,幾年下來,竟積攢了厚厚的三大本。于是,我在打工者行列里漸漸地小有名氣,他們有什么煩惱和憂愁,都愿意向我傾訴,我則用自己手中的筆,盡最大的能力給予幫助。
三
機遇其實是很偶然的,有一次,我在路邊撿到的一張報上,看到了一則啟事:某報要招聘4名記者,但條件比較嚴格,要求具備大專以上文憑。可我只是一個中學生,但我不想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就帶著十幾年來幾大本剪報樣稿,大著膽子跑去應聘。
然而在報名處,我因拿不出大專文憑而被拒之門外。面對這次機會,我一個勁地向負責招聘的人說著好話,懇求給我一個應考的機會。
也許是我的誠心打動了上帝,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在看過我的簡歷和作品后,給我開了綠燈,答應先讓我參加考試。
在我填寫報名表時,這位負責報名填表的大姐還在我耳邊告誡:“這次考試可是高手如云,你一個中學生,和這些大學生相比,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啊?”但我對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考試資格,內心早已十分感激,其他的話都不再重要了。
這次招考,全市共有200多位應聘者,其中不乏是本科畢業生,有中學語文老師,就我一個是中學生,還是一個打工者。
但我憑著初生牛犢的勇氣,和他們一起參加了筆試,并以筆試成績第二名取得了面試資格。
參加面試時,考官們的目光是森嚴而冷峻的。也許我這個特殊的打工者讓考官們感興趣,他們詢問了我的人生經歷和追求目標后,相互交流了一陣,然后頻頻點頭。
浙江日報的一位姓嚴的主考官還是忍不住地問我:“你真是在打工時積下這么幾大本剪報樣稿?你真得很不容易啊!”就這樣,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闖過了一道道關口,終于如愿以償,實現了當記者的夢。
四
這些年里,我以一個打工記者的身份,兢兢業業,勤奮工作,多年來,我有2000多篇稿件在中央、省、市級報刊發表,所撰寫的文學、新聞稿件,多次在省市競賽中獲獎。
在不斷完善自我奮斗中,我還參加了大專,本科函授學習,最終花五年時間,從中學畢業生轉變為中國人民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生。
通過學習,更加磨練了自己的毅志,提高了個人素養,同時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一個有知識的人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群有知識的人能改變國家的命運。
社會就是這樣,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我們每一個人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倘若感覺不到壓力的存在,整日悲嘆命運不濟,甘于宿命,那么這種人終將一事無成。
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主動權永遠掌控在我們自己手中。“將相本無種,兒女自當強。”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逐步提高自身素質,永遠保持自我加壓、敢于超越、迎接挑戰的心態,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立于不敗之地。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特別值得慶幸的是,通過我自身的努力和目前所取得的成績,2006年11月,我的人生道路又發生了轉變。
區委、區政府在組建新聞中心之際,經書記辦公會議專題討論,打破了傳統的用人機制,以人才引進的方式,破格將我從一名打工者特招為正式事業編制人員,招錄進新組建的新聞傳媒中心,并擔任新聞部主任一職。
在新的崗位,我全心投入,不敢有絲毫怠慢,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采訪、寫稿、編版,還積極做好主題新聞的策劃工作。
2016年7月,經單位領導推薦、組織部門考察,我被任命為新聞傳媒中心副主任、副總編輯,成為副科級區管干部。對此,我只有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回報組織和領導對我的信任和賞識。
五
如今,我在中央、省、市各級報刊上發表文學、新聞作品200多萬字,二十多件作品獲省市級新聞、文學作品獎。
1998年,我在中國國際出版公司出版了詩合集《九峰派詩選》,2006年,我有六首詩作入選《當代青年優秀詩歌作品選》。
我采寫的新聞稿件,刊登上了《人民日報》、《浙江日報》,我創作的作品《路在腳下》榮獲全市打工青年文學征文二等獎,我撰寫的個人經歷《生活的樂曲靠自己奏響》,榮獲全市職工讀書征文一等獎、全省職工讀書征文二等獎,全國樂趣網征文二等獎。
2009年又榮獲市級先進新聞工作者。2015年,我在中國言實出版實正式出版14萬字的個人專著《行走田園》。
有句老話叫做:出身雖不能改變,命運卻可以重寫。這句話說明人生就是一部奮斗的歷史。高爾基有著苦難的童年,但他牢牢扼住命運的咽喉,奏響一曲生命的歡歌;貝多芬雙耳失聰,但他的心永遠跳動著積極進取的音符,終于成為世界音樂界不朽的人物;殘疾人霍金在人們心目中永遠不會遜色于那些青春亮麗的偶像,他以淵博的學識、偉大的人格魅力贏得了世人的敬仰。
我雖不能和偉人相提并論,但我從自身的進步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今,不管是坐在豪華賓館里向老總們采訪,還是在鄉間小居里與農人們談心,我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個打工者。特別是碰到有打工者前來求助,并且在我面前卑微地自謙時,我很想說一句:朋友,十幾年前,我和你們一樣,也是一個打工者,也是每天都在腳手架上干著粗重的活謀生的。
但是我堅信,命運永遠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我們不放棄自己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身處逆境不氣餒,并朝自己認定的目標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實現人生的價值。